当无理“走”遍天下,社会就麻烦了!
医院挂号窗口,加塞者振振有词“我急事”;网购退货,商家以“拆封不退”拒绝履行三包;拆迁现场,“有关系”的能多拿补偿,守规矩的反而被刁难——当“不讲理”比“讲道理”更有效,当“撒泼耍赖”比“按章办事”更划算,整个社会就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泥潭:守规则的人越来越憋屈,讲逻辑的人越来越沉默,最终,所有人都要为“无理横行”买单。这种麻烦,不止是个体的委屈,更是社会秩序的崩塌与文明根基的腐蚀。
第一层:无理的狂欢——从街头到庙堂的规则失守
最刺眼的无理,藏在日常的犄角旮旯里,却像藤蔓一样缠绕着生活。地铁上,占座者把脚翘到对面座位,被劝阻时反骂“多管闲事”;小区里,遛狗不牵绳的主人,面对孩子家长的抗议,甩出一句“我家狗不咬人”;职场中,抢功劳的同事靠“哭穷卖惨”博同情,踏实干活的人反而成了“不懂变通的傻子”。这些场景的共同点是:无理者从不反思“该不该”,只在乎“能不能”——只要能达到目的,规则、道德、他人感受都可以踩在脚下。
更可怕的是“制度化无理”正在渗透公共领域。某景区规定“70岁以上免票”,却要求老人出示“未再婚证明”,这种毫无逻辑的附加条件,本质是用权力刁难弱势群体;某部门办事大厅,工作人员以“领导不在”为由推诿扯皮,百姓跑五趟才能盖一个章,这种“权力任性”比街头撒泼更伤人——因为它披着“合规”的外衣,却干着“不讲理”的勾当。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政务服务投诉中,“流程不合理”“故意设卡”占比达43%,这些“官方无理”正在消解公众对规则的信任:当政府部门都可以不按规矩办事,普通人凭什么要守规则?
网络世界的无理更是肆无忌惮。键盘侠靠造谣抹黑攻击异见者,被揭穿后换个账号继续撒野;营销号靠标题党煽动对立,赚得盆满钵满却不用承担后果;甚至有网红为流量,在烈士墓前摆拍恶搞,被谴责时还嘴硬“我没错”。这些行为的成本低到离谱:造谣诽谤的处罚往往是“删帖道歉”,恶意营销最多“封号几天”,而收益却可能是百万流量与带货佣金。这种“低代价作恶”的生态,让网络成了“无理者的游乐场”,理性讨论的空间被挤压得越来越窄。
第二层:麻烦的根源——规则失效与文明退潮的恶性循环
无理之所以能“走遍天下”,根源在于规则的权威性被消解,守规矩的成本远高于耍无赖。法律条文里的“酌情处理”成了权力寻租的漏洞:同样是酒驾,普通人被拘留,“有关系”的却能“免于处罚”;同样是违建,没背景的被强拆,有门路的却能“补办手续”。这种“选择性执法”让规则成了“软柿子”——谁硬气谁就能捏,谁老实谁就被捏。当“守规则=吃亏”“耍无赖=占便宜”的认知深入人心,没人再愿意遵守规则,就像排队时只要有一个人加塞,其他人就会跟着哄抢,最终队伍彻底散架。
更深层的麻烦,是“讲道理”的土壤正在沙漠化。教育本应培养“理性沟通”的能力,可现在,“狼性教育”“成功学”盛行,孩子们被灌输“赢者通吃”,没人教他们“如何尊重不同意见”;职场本应是“能力说话”的地方,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成了潜规则,踏实做事的不如会闹的;公共讨论本应靠逻辑说服,可现在,嗓门大的、情绪激动的、扣帽子的总能占据上风,理性表达的人反而被骂“圣母”“怂包”。这种“说理不如撒泼”的社会心态,正在催生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从不相信“道理能解决问题”,只信奉“实力即真理”,最终让整个社会陷入“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
最致命的是,无理横行会扼杀社会的创新与活力。当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却被“关系户”抢了成果,谁还愿意坐冷板凳?当小企业按规矩纳税却被“偷漏税的同行”挤压生存空间,谁还愿意合规经营?当老实人因为“不懂变通”处处碰壁,整个社会的“容错率”会越来越低——没人敢尝试、没人愿担当,所有人都在“学无赖”“练撒泼”,最终,社会就会像一潭死水,失去进步的动力。某调研显示,在“无理现象频发”的行业,创新率比规范行业低62%,因为“钻研业务不如钻研关系,打磨产品不如打磨脸皮”。
当无理“走”遍天下,我们失去的远不止“公平”。是老人看病时不必为插队者生气的安宁,是消费者退货时不必跟商家吵架的顺畅,是普通人办事时不必托关系的踏实;是孩子眼里“守规矩会被尊重”的信念,是成年人心中“讲道理能解决问题”的底气,是整个社会“相信努力比耍赖更有用”的共识。
真正的社会进步,从来不是“强者通吃”,而是“有理走遍天下”。当插队者被制止、耍赖者受惩罚、权力者守规矩,当“讲道理”的成本低于“耍无赖”,当“守规则”的人能活得更体面,我们才能说:这个社会,走在对的路上。否则,当所有人都在学无理、练撒泼,最终的麻烦,要由每一个人来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