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骂了1800年的蠢货!徐晃硬刚赵云,真不是他菜?
提起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将,徐晃这个名字,那叫一个响当当。
他不是那种一上来就光芒万丈的天才,而是从底层一步步打出来的狠人。治军严谨,令行禁止,每次打仗前都要把侦察工作做到极致,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就连那个傲视天下的关羽,在襄樊之战中,也被他硬生生击退,解了樊城之围。
战后,曹操亲自出营七里迎接,激动地拍着他的肩膀说:“徐将军,你这一战,有古代名将周亚夫的风范啊!”
能得到曹老板如此高的评价,放眼整个曹魏阵营,也没几个人。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用兵谨慎、战功赫赫的名将,却在汉水之战中,干了一件让后世兵家笑掉大牙的事——背水列阵。
我的天,背水列阵?
这可是兵法里自断后路的死棋啊!把大军置于河边,背后是滔滔江水,前面是虎狼之师,一旦战败,连个跑的地方都没有,只能集体下河喂鱼。
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会犯这种堪比新兵蛋子的低级错误?
更要命的是,他对面站着的,是刘备手下最猛的两个狠角色——老将黄忠,和“常胜将军”赵云。
结果毫无悬念,徐晃大败,部队伤亡惨重,差点连自己都交代在那了。
于是,一千八百年来,这场仗成了徐晃军事生涯中抹不去的“污点”。无数人扼腕叹息:徐晃啊徐晃,你是不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怎么敢这么玩火?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把时钟拨回到公元219年的汉中战场,如果你是徐晃,你可能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因为当时的徐晃,已经被逼到了悬崖边上,他不是在赌博,他是在绝境里求生。
压在他身上的第一座大山,叫“老板的KPI”。
当时的曹操,刚刚拿下汉中,屁股还没坐热,刘备就带着大军气势汹汹地杀了过来。汉中这地方,是益州的门户,是曹魏的西南防线,丢了,整个关中平原都得瑟瑟发抖。曹操心里急啊,比谁都急!
他本人坐镇长安,远程遥控,一道道命令雪片似的飞往前线,核心思想就四个字:速战速决!
“搞快点!”“顶住!”“给我打!”
这感觉,像不像你在休假,老板却在工作群里疯狂@你,不停地问“进度怎么样了?”“方案什么时候出?”。那种压力,能把人活活逼疯。
徐晃作为前线指挥官,他没有慢慢布局、稳扎稳打的时间。老板催得紧,战机稍纵即逝,他必须用最极端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榨干部队的全部战斗力。
而“背水列陣”,正是这么一剂猛药。
这招的鼻祖,是汉初的“兵仙”韩信。当年他在井陉之战中,就是用这招,以三万弱旅,大破赵国二十万大军。韩信的成功,关键在于他算准了敌人的轻敌之心,并且提前埋伏了一支奇兵,抄了对方老家,这才让“背水”的士兵看到了“求生”的希望,爆发出惊人战力。这套战术的核心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前提是,得让士兵相信还有“生”的可能。
徐晃,显然也想复刻韩信的奇迹。
这就引出了压垮他的第二座大山:致命的情报误判。
在他看来,对面的黄忠部队刚刚劫掠完曹军的粮草,人困马乏,正是士气最低落、战斗力最弱的时候。这简直是送上门的战功!只要自己来一波雷霆万钧的冲锋,一举击溃疲兵,不仅能夺回粮草,还能给老板一个完美的交代。
这个算盘,打得噼啪响。
计划很丰满,可现实却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他千算万算,漏算了一个最大的变数——赵云。
他没想到,赵云的援军来得那么快,快得像一道白色闪电。
更没想到,赵云根本不按套路出牌。这位白马银枪的将军,没有在阵前叫骂,没有搞什么战术迂回,他带着几十个骑兵,就那么直愣愣地、一往无前地,一头扎进了曹军数万人的大阵里。
那场面,简直是天神下凡。
史书记载,赵云“一身是胆”,所到之处,曹军“望风披靡”。徐晃的军队瞬间就被凿穿了,军心大乱。
原本,徐晃的士兵们背靠汉水,想着豁出去拼了,或许还能杀出一条血路。可赵云这么一冲,把他们最后一点“求生”的幻想,彻底碾得粉碎。
这还打个屁啊?对面那个人简直是开了挂!
军心一散,阵型崩溃,所谓的“背水之阵”瞬间从激发斗志的猛药,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死亡陷阱”。士兵们为了活命,争相跳水逃生,淹死者不计其数。
这还没完,击退徐晃后,赵云的操作更是秀翻全场。他回到营寨,不仅没闭门防守,反而大开营门,偃旗息鼓。等曹操大军追来一看,一个空荡荡的军营,安静得可怕。曹操生性多疑,立马怀疑有埋伏,吓得赶紧下令撤退。结果撤退途中,赵云营中鼓声大作,蜀军万箭齐发,曹军自相践踏,又是一场惨败。这就是比诸葛亮版本更早、更真实的“空城计”。
所以你看,汉水之战,徐晃输得真不冤。
他面对的,是一个被老板疯狂催KPI的烂摊子,和一个情报错误导致的必死局。更倒霉的是,他还碰上了一个状态爆棚、智勇双全、还带点玄学光环的赵云。
这不是战术失误,这是顶级名将,在军令如山与战场变数下的无奈折戟。他不是不想赢,而是时间、情报、运气,没有一样站在他这边。
纵有千般谋略,也架不住“老板催命、情报坑爹、对手是高达”的三重打击啊!
这场仗,成了徐晃一生的痛,却也成了赵云封神的又一力证。历史就是这样,一个人的遗憾,往往是另一个人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