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末,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的妹妹金与正罕见连发两则谈话,引爆半岛局势新动向。 对韩国总统李在明的缓和举措,她冷嘲“白日梦”,直言“无话可谈”;对特朗普重启会晤的喊话,却留出余地,称朝美作为“两个拥核国”应避免对抗。
温差背后是朝鲜的强硬底牌:反复强调“不可逆转的拥核国地位”,要求国际社会承认现实。 朝方更向美韩抛出“入场券”——若想复刻2018年对话氛围,韩美8月军演必须暂停,否则一切免谈。 韩方虽承诺“调整军演”,却未公布细节,被朝批为“表面甜言蜜语,本质对抗依旧”。
这场隔空博弈,揭露了半岛僵局的核心矛盾:朝鲜要将核能力转化为平等对话权,美国咬死“无核化”底线不松口。 而夹在中间的韩国,正因战略模糊陷入信任危机。
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副部长金与正于2025年7月28日、29日连续发表两则谈话,直指朝韩与朝美关系。 针对韩国总统李在明上任后推动的缓和政策,她措辞尖锐,称韩方幻想朝韩领导人对话是“做白日梦”,并强调“没有任何事情和问题与韩国坐在一起讨论”。 金与正指责李在明政府表面释放和解信号,实则延续对美依附政策,与前任政府对抗朝鲜的本质“毫无两样”。 她特别点出韩国邀请朝鲜参加10月APEC峰会的提议“不切实际”,断言朝韩关系已“完全走出同族概念范畴”,将韩国定性为“主权敌对国”。
然而,对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多次喊话重启朝美会谈,金与正的态度呈现微妙温差。 她虽表示对特朗普的表态“不想赋予任何意义”,却罕见提出朝美作为“两个拥核国家”应避免走向对抗,并称朝鲜“对维护当前国家地位的任何选项持开放态度”。 谈话中,她未否认金正恩与特朗普“个人关系并不坏”,暗示可探讨无核化以外的议题,但前提是美方必须承认“2025年已非2018年”——即朝鲜拥核能力不可逆转的现实。 若美国仍执着于“朝鲜弃核”,会晤将仅停留在“美方的希望”。
朝鲜的拥核国定位成为战略核心。 金与正用近半篇幅强调,朝鲜通过核武库建设已获得“不可逆转的国家地位及能力”,地缘政治环境也发生根本变化。 这一表述直接否定了2018年新加坡共识中“以弃核换解除制裁”的谈判框架。 纽约亚太和平研究所所长马克·巴里分析,金正恩在河内会谈破裂后认定特朗普“不可靠且只追求即时利益”,因此当前策略是以拥核身份迫使美国绕开弃核目标,转而讨论终战宣言、关系正常化等次级议题。 此举既能维持朝鲜的威慑力,又可通过“拥核国平等对话”场景提升国际地位。
韩美军演成为首轮博弈试金石。 金与正在谈话中埋下唯一实质性条件:要求韩美取消原定8月中旬的“乙支自由护盾”联合军演。 她警告“世人不久将目睹侵略性军演在朝鲜南部边境上演”,并暗示这是检验韩方诚意的关键。 韩国统一部长郑东泳迅速回应称将向总统提议“调整”军演,强调尹锡悦时期的演习方针“不会延续”。 然而,韩方未明确说明具体调整方案(如缩减规模或延期),被朝鲜视为缺乏实质承诺。 多位韩美专家指出,若军演照常举行,朝方可能以导弹试射或边境军事动作反制,进一步冻结对话可能。
李在明政府的务实局限加剧僵局。 尽管韩国总统办公室宣称“坚定不移推动半岛和平”,但金与正犀利揭露其政策矛盾:一方面叫停边境扩音广播、禁止民间散发反朝传单,另一方面却未脱离韩美军事同盟框架。 朝鲜认为这些举措仅是“纠正本不该有的恶意行为”,而非真正善意。 李在明的两届竞选顾问权起植曾直言,新政府需“控制对朝缓和速度”,因朝鲜当前优先发展朝俄关系,且朝美对话尚未重启。 这种谨慎源于李在明与前任的理想主义者不同——他出身底层,与朝鲜无历史渊源,更倾向现实主义路径,避免激进和解。
朝美沟通渠道与外交礼仪成障碍。 2025年6月,特朗普试图通过朝鲜驻纽约联合国代表团渠道向金正恩递交亲笔信,却遭朝方“拒收”。 白宫虽未否认事件,但强调对互换信件“持开放态度”。 分析人士指出,此事反映朝美“纽约渠道”虽能处理日常事务,但高层沟通需更对等的安排。朝鲜将特朗普的“工作层级递信”视为外交失礼,要求美方给予金正恩更高规格的尊重。 金与正此番喊话中特意提及“两国元首个人关系不坏”,被解读为暗示特朗普需亲自出面邀约,而非通过官僚系统传递信号。
俄乌冲突与朝俄合作牵制朝美互动。 朝鲜半岛局势并非孤立存在。 金与正谈话发布同日,俄罗斯外交部声援朝鲜,批评韩国无人机行动“挑衅”,要求韩方“认真对待警告”。 马克·巴里指出,俄乌战局走向将影响金正恩的外交选择:若冲突降温,朝鲜或更积极与美接触;若持续胶着,朝俄军事合作可能深化,削弱朝鲜对美谈判需求。 当前朝鲜已向俄提供火炮弹药,俄则协助朝鲜卫星技术,这种互助关系增强了朝鲜抵御国际制裁的能力,也赋予其在朝美博弈中更强的拖延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