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新闻动态 >

陶斯亮与阎明复: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对话

点击次数:194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07-29 09:59:24
陶斯亮 在解放战争的风云年代,辽吉省委大院中居住着三家人家。其中一家是省主席阎宝航先生及其夫人,他们的女儿阎明光,以及他们的小儿子阎明复,亦称大哥;另一家则是省副主席朱其文先生及其子女,包括朱育理、朱育诚二子,以及朱丽小姐;而我家则是省委书

陶斯亮

在解放战争的风云年代,辽吉省委大院中居住着三家人家。其中一家是省主席阎宝航先生及其夫人,他们的女儿阎明光,以及他们的小儿子阎明复,亦称大哥;另一家则是省副主席朱其文先生及其子女,包括朱育理、朱育诚二子,以及朱丽小姐;而我家则是省委书记陶铸同志的住所——我的父亲,杨叔叔以及我母亲(她随部队在前线作战)。

“阎宝航同志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其革命意志坚定,是组织信任的干部,今后任何人都不得在私下议论阎主席的问题!”

这份由父辈所结下的深厚情谊,将我与阎大哥、朱育理、朱育诚兄弟之间的友情牢牢维系。在几人之中,阎大哥年纪最为长长,因此我们无不尊称他为“大哥”。既是世代交好的朋友,我又有幸成为阎大哥的部属,并且我们同住在一个大院中。他时常探访我的母亲。正是由于我有幸从多个角度近距离观察这位大哥,才能执笔写下这篇文章。

唯有中国共产党,方能拯救积贫积弱的国家和饱受苦难的人民。

▲阎宝航

阎大哥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俄专”,此后七年,他担任苏联专家的翻译工作,翻译准确无误,被誉为当时俄文口语翻译的佼佼者。因此,他得以调入中南海,成为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首席俄文翻译,同时也成为了中南海孩子们心目中备受喜爱的“小阎叔叔”。然而,尽管如此——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被错判为“苏修特务”,在秦城监狱度过了长达七年半的牢狱生涯。出狱之际,他甚至丧失了言语能力。邓榕心疼地说:“如此俊朗的面容,竟在睡眠中扭曲了!”此现象源于长久以来,他仅被允许采取面向外界的单一睡姿。

平反之余,胡乔木将阎大哥调入“大百科全书”,委以副总编之职。不久后,阎大哥又应彭真之邀,担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副秘书长。1986年,中央政府着手寻觅一位新的统战部长人选。时任政治局委员的杨尚昆力荐阎大哥,他诚挚地说:“小阎在秦城之时,未曾吐露一句谎言!”阎大哥因此接任了中央统战战部之职。不久之后,他又攀升至中央书记处书记及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显要位置,从而在我国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一颗熠熠生辉的新星。

阎大哥凭借其独树一帜的执政风格、卓越的服务理念、与传统官员形象迥异的气质、以及真诚而热情的个人魅力,赢得了民主党派成员、知识界人士,以及地方统战部诸位部长的一致赞誉。

▲阎明复

“他又旧态复萌了!”我则持不同看法:“接受组织的安排就是了,何必如此欣喜?”甚至有人直言不讳:“阎明复真是傻,副部长也愿意做?”面对这样的质疑,阎明复总是诚恳回应:“毕竟党组织培养了我这么多年!”在我母亲看来,耀邦和阎明复是党内最纯真的两位同志,她特别欣赏阎明复的坦荡,称赞道:“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来到民政部后,我才真正接触到基层民众,深入了解了社会。”

阎大哥对世间苦难众生怀抱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共鸣,他目睹不得贫苦之人,目睹不得身处困境的弱势群体。自踏入民政部,阎大哥的本性愈发鲜明地展现出来。每逢走访孤儿院、福利院或贫困地区,他总是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毫不犹豫地掏尽身上所有现金,甚至不惜摘下手表以助他人。我多次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

阎大哥此番赴甘肃临夏开展下乡工作,途中邂逅了一位患有大脖子病(甲状腺肿)的乡亲。他即刻吩咐部下将那位同乡送往兰州接受手术治疗,所有费用均由他承担。在孤儿院,阎大哥向表演节目的幼小孤儿们深鞠一躬,周围的人急忙上前阻拦:“使不得,使不得!哪有爷爷向孙子鞠躬的道理!”目睹孤儿院中那位略显丰腴的厨师,他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怒火,只因那些孩子们过于消瘦。……

他不仅情感充沛,更以实际行动彰显其力量。在资源调配与问题解决上,他堪称行家里手。以武汉儿童福利院为例,当他目睹孩子们恶劣的生活环境,便迅速联络台湾慈济会,成功筹集两千万资金,并在现场亲自操办,迅速敲定设施改造工程,这一举动令在场的每个人都为之动容。

我曾目睹阎大哥述说民众的苦难,他的眼眶泛红,声音亦变得哽咽,他感慨道:我们必须致力于帮助我国的贫困群体,哪怕是一人,也要倾注真情实感,确保所募集的每一分善款都能直接惠及他们。某些贫困地区的居民生活困苦至极,那些景象简直让人难以置信,仿佛回到了一百多年前!”

“未曾想玉衡竟育有如此有出息的儿子!”张学良的侄女张闾衡女士跟随阎大哥外出考察,归来后向我诉说:“糟糕,糟糕至极!大哥一见到穷人便无法自控,泪水横流,我们不仅自己掏钱,还得帮他解囊,几乎倾尽所有!”

▲1930年,阎宝航(右一)与张学良(居中)等人士,于沈阳北陵别墅门前合影留念,此照片由宁恩承于1995年提供。

徐局长也向我抱怨:“这位明复,无论何种人物,何种事宜,皆能鼎力相助,从无拒人之言。他富有同情心,常常感怀落泪,甚至不惜将囊中羞涩,连昂贵的手表也慷慨赠予那些困苦的农民。”

无论是对孤寡老人的关怀,还是对福利院孩子们的眷顾,阎明复心中始终深藏这份牵挂。

1994年,在阎大哥的坚定推动与亲自策划下,“中华慈善总会”应运而生。自此,世界各国的知名慈善机构纷纷与中国展开合作,标志着中国正式踏入现代慈善事业的新纪元。将阎大哥誉为“中国现代慈善之父”实至名归。1998年华东遭遇大水灾时,慈善总会迅速募集到了4.7亿元的捐款,这一数字远超民政部和红十字会。阎大哥两次亲赴湖北灾区,无论面对何人,他都满怀激情地表达感激之情。只要时间允许,无论是巨额捐款还是微小的物资,他都热情地接待。

“中国特殊(智障人士)奥运会”得以融入国际舞台并在中国本土生根发芽,正是得益于阎大哥时期的鼎力推动。在此期间,它引领了社会各界对国内1100万智障人士的关注与尊重,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

提及“弱智”二字,不禁让我微微一笑,脑海中浮现出一则趣闻。阎大哥调任民政部后,历任多个职位,却始终未能坐上正职之位,他的夫人克良对此常显轻蔑。一日,阎大哥满载喜悦而归,一进门便兴奋地对克良宣告:“这次,我终于当上正职了!”

“什么机构?”克良问。

“中国特殊奥委会主席,阎蛮自豪。”

“特殊怎么讲?”克良追问。

“指弱智。”阎简答。

“挺适合你。”克良幽默道。

克良大姐容貌与才华并重,遗憾的是,她后来不幸患上了与我父亲相同的绝症,手术之后,病情突然恶化。在抢救过程中,原六局的小郝紧急拉着我一同赶往医院,阎大哥悲痛欲绝,泪水涟涟。尽管这次抢救成功,但她的生命如同风中摇曳的烛火,终究还是熄灭了。

慈善总会虽由阎大哥亲手创立,然而在1994年,他仍身兼民政部副部长之职时,便礼聘卸任的崔乃夫先生担任了首届会长之职。直至五年之后,阎大哥方才接棒成为第二届会长。至2002年阎大哥卸任之际,慈善总会已成功募集善款超过10亿元。与此同时,总会亦推出了一系列广受赞誉的项目,诸如“微笑列车”与“烛光工程”等。阎大哥的密友、美籍华人王嘉先生,正是在阎大哥担任会长之后,将慈善项目引入中国。自1999年起,至如今,“微笑列车”已为四十万名患有“唇腭裂”的儿童提供了手术治疗。

刘佑平,时任《公益日报》的总编辑,对阎大哥进行了专访。在访谈中,他提问道:“您曾担任毛主席的翻译,历任统战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政部副部长,以及中华慈善总会会长等职。若您自己来回顾,您认为您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是哪一件?”

阎大哥沉思片刻,沉声答道:一则成功策划并推出了我国首部《大百科全书》,二则担任发起人并领导建立了中华慈善总会,其间辛勤耕耘达五年之久。前者致力于提升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而后者则专注于救助那些身处困境的民众。

阎大哥之所以将“援助困境民众”视为他一生中最具价值的事件之一,主要原因可能有两点。首先,他自己强调这是由于“党多年的培养与熏陶”。其次,我认为这与他的家庭背景和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教育与美好生活》这部名著中,大哲学家罗素深刻阐述了家庭教育之重要性。阎明光女士曾言:阎家家训:“爱人如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阎宝航,出身于贫寒之家,早年曾在故乡辽宁海城创立了“贫儿学校”,开启了慈善办学的先河。于陪都重庆之际,阎公馆特设专区以容纳自东北而来的抗日英雄,昔日的小洋楼遂化身为热闹的骡马大店,世人称之为“阎家老店”。

阎宝航的子女们亦秉承父志,在张学良的慷慨资助下,创立了“阎宝航社会公益基金会”。如今已步入九十高龄的明光大姐,依旧在慈善事业的道路上不懈前行。

▲阎明光

“爱人如己”的教诲,父母的无声教诲,以及与生俱来的善良本性,共同塑造了阎大哥与我们这些革命后辈截然不同的人生观。我们是在“阶级斗争,天天讲,月月讲”的政治氛围中成长的。这种“爱人如己”的基督教精神,与我们这些“正统”革命家庭的训诫略有差异。或许,这正是阎大哥在官场中显得与众不同的原因所在。

阎大哥在辞去慈善总会职务之后,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学习电脑的行列。历经十年的艰苦拼搏,与病魔抗争到底,他在84岁高龄的2015年,终于为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献上了一份厚重的礼物——《阎明复回忆录》,这部著作篇幅近百万字。这部著作蕴含着丰富的文献价值,尤其是为研究“中苏关系的发展历程”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如是评价。此著作堪称二十年间难得一见的原创佳作,实属可遇而不可求的珍品。

阎大哥面对十年笔耕不辍的辛劳,依旧保持着那份从容不迫。在其自序中,他如此倾诉:“今已年届八十有五,近年来身体偶有不适,幸亏有家人津利和南南无微不至的照料。每日坚持散步、游泳,自我感觉记忆尚且清晰,思维亦不失敏捷。在回顾往昔的同时,记录下心路历程,这让我保持了充沛的情绪与乐观的心态,从而能更客观地审视历史,更积极地拥抱生活。将往昔岁月细细整理,想来实为一件颇具意义的事情。”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言恰如其分地适用于阎大哥。鲜为人知的是,阎大哥在统战部任职五年间,因不明原因,竟高达66次因高烧住院,这一数字令人咋舌!他屡次撕毁病假条,即便体温高达38至39度,也坚守岗位。外界只见阎部长日渐消瘦与苍白,却不知他那充沛的工作热情,又怎会让人联想到他是一位患者呢?我作为一名医生,在我看来,漫长的监禁生涯对他免疫系统造成了严重损害。统战部那高强度的办公环境与巨大压力,更是极易导致他的免疫系统失衡,进而引发持续的、无明确病因的高烧。然而,他终究未能逃脱自身免疫系统的疾病——重症肌无力,这是一场棘手且可能致命的顽症。

那是在2002年12月的一个日子,恰逢他正式退休的那年,阎大哥不幸被诊断出患有“重症肌无力”。我前往北京医院探望他,发现他的体型已明显消瘦,眼睑低垂,眼球转动变得迟缓,吞咽也显得困难。由于咽喉麻痹,他的言语不得不借助鼻音,听起来有些沙哑,我忍不住笑了出来,而他竟然也跟着我一起,发出了爽朗的笑声,依旧保持着那份乐观。

自本年度起,阎大哥的健康状况便每况愈下。在这漫长的18年里,他身陷病痛的泥沼,艰难地与命运抗争。现在,让我们一窥他那惊心动魄、堪称医学奇迹的疾病历程吧!

起初,在2002年不幸患上了一种堪比癌症的严重疾病——重症肌无力,然而令人惊喜的是,四年后,奇迹般地实现了康复。

2006年,患者被诊断出患有“肝占位性病变”,疑似癌症,但令人称奇的是,该病变随后自行消退。

2007年,因发烧而服用抗生素导致全血细胞数量显著下降,被确诊为“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医者预言我可能只能存活一至两年。然而,时至今日,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201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面积心肌梗死令医院通知家属做好后事准备,然而,患者却奇迹般地重获新生,甚至在治疗过程中,支架也未植入。

2016年,他不幸被护工失手摔落,导致头部三处受伤,面目严重变形,面部多处骨折。然而,他如同无事发生一般,未曾流露出一丝一毫的抱怨之词。

2018年伊始,我不幸感染了重症肺炎,病情迅速恶化,演变成俗称的“大白肺”。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我竟然经历了奇迹般的康复。

2019年初,患者不幸遭遇了“吸入性肺炎”的危机——一次不幸的失误导致护工将酸奶误倒入其气管。同时,他还面临着“血栓形成与大量出血”的双重挑战,紧急情况下被送往医院重症监护室进行抢救。

每回都险象环生,几乎命悬一线,然而阎大哥依旧保持着那份特有的豁达与镇定,对那随时可能夺走他生命的病魔毫无畏惧。他从不提及自己的病情,也从没抱怨过身体的不适,反倒是整日沉浸在寻找快乐的氛围中。即便到了2018年,他依旧坚持游泳。对他来说,最愉悦的事情莫过于美食。即便病重,他也能一次吃下半斤三文鱼和一盘基围虾,这足以证明疾病从未动摇过他那旺盛的食欲。对于这样一副无动于衷的病人,疾病又能奈他何呢?

阎大哥的千金南南言道,父亲每次康复的关键,便在于他对自己病情的视而不见,总是将关爱倾注于他人。无论是南方的冰雪灾害,四川的大地震,还是云南的支教活动,以及救助早产儿等,父亲的心中始终牵挂着这些。此次,他亦全神贯注地关注着抗疫的局势,不时向护士询问最新的消息,胸怀满腔的大爱与善意。正是这种关心他人的精神,使得他的病痛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缓解。

台湾慈善界领军人物、王慈善会执行长,恭祝阎氏仁兄九十华诞的对联德重寿尊八字总结大哥一生。

在阎大哥遭受人生低谷之际,陈津利博士毅然决然地舍弃了自己的事业,成为了阎大哥忠实的伴侣。她无时无刻不在细心照料,竭尽所能地给予关爱。尽管命运多舛,在这期间,津利博士本人也两次不幸患上癌症,然而,每次在病情稍有缓解之后,她便被阎大哥的精神所感召,重新回到他的身边。两人相互扶持,共度难关,共同面对生活的残酷。

2020年的开端,新冠疫情的肆虐使得阎大哥不得不被医院严格隔离,津利无法继续陪在其床侧,南南——阎大哥唯一的女儿也无法前来探望。对于阎大哥而言,这打击之重,甚至超过病魔本身,我深怕他难以挺过这一关。然而,在国庆节前夜,津利与阎兰终获许可,得以探望大哥,而大哥的坚韧再次刷新了我的认知!

津利在探望之后,通过微信向我分享了他的喜悦:“他的精神面貌极佳,气色红润,眼神明亮,而且体重也有所增加。我们告诉他,他看起来越来越年轻了,他听后露出了笑容!我们与他间的交流顺畅而愉快,我们代表大家向他致以最美好的祝福。他不断与我们交谈,用眼神传递情感,用手势表达心意。在告别之际,他紧紧地握住我们的手,那双手中蕴含着泪水、渴望,以及深深的眷恋。”

我未曾料及此情此景,便向津利咨询:“即便病情如此严重,大哥的精神始终坚挺,我心中不禁疑惑,究竟何种力量在支撑他顽强地生存下去?”

“究竟是什么给予他力量?这或许触及了人类生存意义的哲学探讨,他未曾明言,却独自沉浸于对生命真谛的感悟。无论身体历经多少考验,他的意志始终坚韧不拔,维持着与社会同步的认知,超越了精神科专家所谓的‘悲观’预测,他始终是那个不断颠覆预言的存在。”津利这样说道。

在阎大哥的八十华诞庆典上,民政部的一位代表发表了一段温馨的话语:

八十年前,世间诞生了一位迥异于常人的个体。他出身于豪门望族,却怀揣着平民的情怀;他曾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物,却毫无一丝官场的烟火气;他在牢狱中度过了七年时光,却始终对党忠诚不渝。他,正直、善良,真诚得几乎有些稚气,慈悲得宛如一位慈祥的菩萨。

这个概括很到位。

津利的话语让我深受触动,她如此描述:“明复天生便向往着光明,即便那束光明仅是一线门缝中透出的阳光,他亦会毫不畏惧,全力以赴地朝着那束光芒缓缓前行。”

阎大哥,一位与光明同在的灵魂,他的一生光明磊落。即便已步入九十高龄,他仍将怀揣对光明的向往继续前行,因为他名为明复——象征着周而复始、永不消逝的光明之力!

在这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辉煌庆典的时刻,我谨以此文向这位最忠诚的老党员致敬,并向阎明复大哥致以九十华诞的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