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一、办公室崩溃现场:谁还没被Excel表格“虐”哭过?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
22岁的Jessica Wu缩在狭小的办公室里,面前堆着十几份PDF发票、货运单和银行对账单。
她的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眼睛却越来越模糊:
表格里的数字像蚂蚁一样乱爬,格式不统一、字段缺失、系统报错……
她突然把笔记本摔到桌上,冲着空气大喊:
“有没有人能帮我把这些破事搞定?!”
这不是电视剧桥段,而是Sola Solutions创始人Jessica Wu的真实经历。
这位MIT辍学生,后来和同学Neil Deshmukh一起,用AI做了一款“数字打工人”,专门帮人类处理这些“又累又容易错”的琐事。
他们俩的故事,可能比你刷到的AI创业神话更接地气。
毕竟,谁还没被Excel表格、PDF文件折磨到崩溃过?
二、从“摸鱼”到创业:AI能帮人类省掉多少“无意义劳动”?
Jessica的崩溃,源于她在投行实习时的真实经历。
当时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把不同格式的文件“翻译”成统一模板,再手动录入到系统里。
有时候遇到数据对不上,还得一页页翻原始文件核对。
最夸张的是,有次她连续三天被要求处理一叠“扫描版手写单据”,差点把键盘敲冒烟。
“这些事AI也能做吧?”
这个念头像闪电一样劈中了她。
她立刻找来了MIT的校友Neil:
这位印度裔男生是个AI狂人,大学期间就自己捣鼓过能自动写代码的AI模型。
两人一拍即合:与其让人类当“人肉翻译机”,不如让AI当个“数字助手”,帮我们处理这些重复性劳动。
于是,Sola Solutions诞生了。
他们的核心产品是个叫“Sola Agent”的AI代理系统,能像老练的行政专员一样,自动处理发票核对、单据录入、数据归档等工作。
比如你把一堆PDF、Excel甚至手写扫描件丢给它,它能自己识别关键信息,按你设定的格式整理好,最后生成一份“可以直接发给老板”的报告。
三、传统RPA太难用?AI代理“接地气”在哪?
你可能听说过“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这个词。
简单来说,就是用程序代替人工完成固定流程的操作,比如自动点击鼠标、复制粘贴数据。
听起来很酷,但实际用过的人知道:
规则太死:改个表格格式,程序就罢工;
成本太高:企业动辄要花几十万买软件,还得请专家调试;
容错性差:遇到模糊的手写体、错位的表格线,直接卡死。
而Sola的AI代理,更像是个“会学习的实习生”。
它不需要你写复杂的规则,只要告诉它目标是什么:
比如“把所有客户姓名和发票号提取出来”,它就能自己摸索出处理方法。
甚至在出错时,它会像人类一样分析原因,下次自动调整策略:
就像你第一次贴发票贴歪了,下次就知道要对齐边框一样。
举个例子:
美国一家物流公司用了Sola后,原本需要3个人花一整天处理的货运单据,现在AI10分钟就能搞定。
更关键的是,当客户突然换了单据模板,传统RPA得重新编程,而Sola的AI自己研究了半小时新模板,就能继续工作了。
四、融资1.5亿:00后创业者的“非典型成功”
2023年,Jessica和Neil从MIT退学,全职做Sola。
起初他们连办公桌都是捡二手的,每天靠外卖沙拉续命。
但到了2025年,这家公司突然拿到了硅谷顶级风投的1.5亿人民币融资:
包括a16z(投过Airbnb、Slack)和Conviction(专注AI原生项目)都成了他们的金主。
为什么投资人愿意为这两个“毛头小子”买单?
答案藏在他们的客户名单里:
美国知名律所Morgan & Morgan PA,处理法律文书归档;
物流巨头Ally Logistics,自动化货运单据处理;
健康科技公司Kintsugi,整理患者数据和保险单据……
这些客户不是冲着“颠覆性技术”来的,而是被一个现实需求推动:
人工成本太高,但这些基础工作又不能不做。
而Sola提供的,是个“即插即用”的解决方案:
不需要企业改造整个IT系统,也不需要员工重新培训,把AI代理接入现有流程,第二天就能见效。
五、投资人眼中的“AI代理”:不是风口,而是刚需
Sola的A轮领投人Kimberly Tan(a16z合伙人)说得很直白:
“很多人觉得AI代理是‘未来的事’,但Jessica和Neil证明了,它现在就能帮企业省钱。
这不是炫技,而是解决真问题。”
另一个关键点在于:Sola的AI不是要取代人类,而是让人做更有价值的事。
比如财务人员不用再盯着Excel核对数字,转而能分析成本结构;
行政人员省下时间,可以优化内部流程。
这种“增强人类而非替代人类”的思路,反而更容易被企业接受。
有意思的是,Sola的投资人里还有两位女性风投大佬:
Conviction创始人Sarah Guo,MIT毕业,硅谷最年轻风投合伙人之一;
a16z合伙人Kimberly Tan,斯坦福学霸,30岁前就投出多个独角兽。
在传统以男性为主导的科技投资圈,这种“女性投资人+女性创始人”的组合,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AI领域的新趋势:
技术不再追求“高冷黑科技”,而是回归到解决具体问题的本质。
六、AI代理会抢谁的饭碗?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
这种AI代理普及后,是不是行政、财务、文员岗位都要消失了?其实不然。
Sola的客户案例显示,AI更多是接管了“机械重复”的工作环节,而不是整个岗位。
比如一家保险公司用了Sola后,原本需要8个员工处理理赔单据,现在只需2人负责审核和异常处理,剩下的人被调去做客户回访和风险分析:
岗位没消失,只是工作内容变了。
这就像洗衣机的发明:
洗衣机取代了“搓衣板+搓衣服”的体力劳动,但催生了“衣物护理师”“洗衣房管理”等新职业;
AI代理取代的是“复制粘贴+数据核对”,但会释放出更多需要人类判断和沟通的岗位。
七、从Sola看AI创业的“新路径”
Jessica和Neil的故事,给AI创业者提了个醒:
别迷信“大模型”:
Sola没用动辄千亿参数的超级模型,而是专注解决垂直场景的小问题;
别追求“高大上”:
他们的产品界面简单到像微信聊天框,用户输入指令就能运行;
别急于“颠覆”:先帮企业节省成本,再谈改变行业。
毕竟,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
AI代理的“学习成本”正在降低。
以前开发这类系统,需要程序员写几千行代码;
现在Sola的客户只需要简单设置,AI就能自己摸索出处理流程。
这种“低门槛”特性,让中小企业也能用得起AI工具,这才是真正的“普惠科技”。
八、别焦虑,也别瞎吹,AI代理就是个“好用的工具”
看完Sola的故事,你可能会有两种反应:
一种是“完了,我的工作要被AI抢了”;
另一种是“又一个AI泡沫,过两年就凉”。但事实可能更温和:
AI代理就像计算器、办公软件、云协作工具一样,会成为职场人的“标配”。
它不会一夜之间让某个职业消失,但会悄悄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就像Excel让会计从手工记账转向数据分析一样。
至于Jessica和Neil,他们现在最关心的不是“颠覆传统RPA市场”,而是怎么让AI代理处理更复杂的任务,比如自动撰写会议纪要、整理项目进度表。
他们的野心不大,但很实在:
“我们不想让AI做超人,只想让它当个靠谱的助手。”
下次当你对着一堆乱糟糟的文件抓狂时,或许可以试试问自己:
“这事儿能不能交给AI?”
说不定,这就是你人生第一个“AI打工人”的起点。
你觉得AI代理最该帮你搞定哪类工作?
留言区聊聊。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