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吗,液化气15公斤成本六七十,很多地方能卖到一百二十多,还没完,旧罐加气强制换新、回收再翻新又高价卖,甚至还暗地里掺其他东西以次充好——一瓶气的背后,原来藏着这样一套“生财之道”。
这操作让无数网友忍不住吐槽,谁来管?
其实,每当液化气涨价,朋友圈微信群里总少不了一轮抱怨:怎么每次涨价都没商量,下调却像挤牙膏,油盐酱醋柴米一环扣一环,家家户户都逃不掉这份压力。
当年一罐气能用上好几个月,现在不光贵,还发现烧得快——是家里做饭变多了,还是气灶变大了?
说到底,大家心里有数。
网上有人算了明细账:液化气每吨四五千块,转成15公斤一瓶,成本最多七八十。
可不少地方卖到一百二,甚至更高。
不少人在农村还遇到屡见不鲜的套路——旧钢瓶想加气,非得“强制”出五十块换个新罐,不换就不给充。
可被回收的“旧罐”,一转手就给翻新喷漆,再高价卖。
你瞧,循环生意,一点儿不浪费。
甚至更夸张的还在后头。
去年有用户发现,液化气“烧不住”,怀疑被掺进了便宜的二甲醚。
二甲醚危险不说,还早就被国家明令禁止掺入民用气。
可偏偏有商家铤而走险,把老百姓的健康当儿戏。
你说这种生意,是胆子太大,还是利润太香?
这样的怪象没人看着吗?
其实基层不少地方,监管压力不小。
这事儿要说最近最“闹腾”的,属贵州榕江县了。
今年年初,这儿有县人大代表叉腰怒反映,说辖区液化气公司价格像约好似的,几乎同时提价,理由还都“严丝合缝”:物价在涨,运输费在涨,什么都贵,可查账一看,成本明明没太大变化。
当地检察院马上出动,拉着市场监管、价格部门一块查。
这查还有嫌疑发现,2022年外地企业来搅局,原来几家也卷起来杀价;一轮价格战下来,低到百来块还送上门。
但很快几家公司一合计,还是涨价来钱快,不知不觉价格又回到一百三五。
一个瓶子下来,利润差价吓人。
检察官一看,直接给市监局写建议书,要求严格查价。
6月初还开了听证会,三家公司最终松了口,同意把价格从135元降到125元。
这125元,听着好像还是不便宜,但跟高点比,榕江大伙一年能省三十来万块。
平均到每户,虽说才省四五十块钱,可你得想,县里的很多人家一年到头下馆子不多,做饭全靠这罐气,哪怕只省一回,也是真金白银挣出来的。
对了,听说这之后,市场监管部门还专门搞了专项检查队,一家一家地盯着查,确实干实事了。
降价不是喊口号,得落到实处。
其实别说榕江县,全国各地液化气乱定价的事早就有人吐槽过。
像江西九江,发改委早几年就出台了办法,干脆允许市场自己“调节”价格,但又要求企业必须明码标价,加大曝光和监管力度,让大家一眼看破猫腻。
再看看上海这类大城市,2023年明确14.5公斤居民气基准价101元,最多上浮20%,下浮不限。
规则公开透明,民众心里舒服得多。
对比下来,真是一个天一个地。
说到底,液化气不是啥奢侈玩意,是存活日常的刚需。
尤其在中小城市、农村,做顿热饭,烧壶水全靠它。
哪怕没用天然气的地方,液化气店一涨,全镇的人跟着奔波、焦虑。
大家有时也会琢磨,到底是啥环节被拿捏了?
是原材料疯涨、人工费提升,还是运输环节层层加价?
又或者,掌控生死大权的,其实就是本地几家企业的“默契”操作?
去掉那些明面上的解释,最终还是一句老话:民以食为天,安全和钱包都不能忽视。
液化气混二甲醚这样的自杀式毁口碑,监管的手必须伸出去,不然出事就是社会新闻。
价格乱加、借换罐子加钱这些“刻薄”招数,监管部门不琢磨透,老百姓也只能忍气吞声。
其实,这么多年,液化气涨价不仅是中国的烦恼。
根据最新全球行业报告,2023年LPG全世界消耗超过3.3亿吨,中国进口依存度65%以上。
今年液化丙烷到岸综合价比去年还降了近8%,丁烷跌得更多。
但国内零售市场应声没咋跌,层层加价一“截流”,到我们老百姓手里还是高价。
你看数据就明白,中国进口LPG平均到岸价才每吨650美元,最近一周价格还在指数下探,可县里的液化气价格依然要冲一百二十、三十块一瓶。
要说完全是汇率、物流成本拉高,多少有点站不住脚。
关键节点,就是谁掌控了市场涨跌节奏。
当然,这背后也不是一纸政策能立刻解决的那么简单。
有机制还得有执法,出台文件不如一次次实地检查,公开透明才有人信。
话说回来,有些地方行动也迅速。
比如江西兴国县今年叫三家液化气公司约谈,硬是协商降价,从123元降到121元,钱虽不多,总算让民众觉得官员是真在办事。
这样一来,大家生活成本哪怕少了几块,也是实打实的获得感。
县城的大爷大妈们高兴得很,说总算能多买几斤菜,多喝两壶水了。
我身边朋友也有做液化气零售的,他私下说,其实现在真正赚钱的并不是门店和小铺,而是上游的批发环节、运输链以及那些“授权更换罐子”的中介。
你家门口的液化气门市,赚的仅仅是一点“辛苦费”,真正决定零售价的,是谁掌控了进货价。
强监管确实能让过火的利润下调,让上下游各自收敛一点。
到底要不要统一价格、全国一刀切?
其实这事挺难。
经济发达与偏远小县成本大相径庭,运输距离、人口密度、服务半径、气瓶规范都不一样。
但不能纵容企业一边以安全为名捆绑售卖、强制换新,一边又在暗中涨价掺杂质。
最后亏的是谁?
还是每个买了气、点了灶台、图平安吃饭的小老百姓。
看着一场场液化气听证会、专项督查,作为普通人我也希望,别让“价格透明”“质量有保障”只停在监管文件上。
希望每个卖气的小铺、送气的师傅都能自觉点,别老想着坑点“孬钱”;希望每一次的降价,不光是开会报纸上的数字,而是贴在每个人灶台的真实温度。
液化气公司要讲道理,监管更得动真格。
老百姓只要用得起、用得安心,就没人愿意没事找事。
可谁也不是傻子,价格虚高、偷工减料这些事绕不开舌头,也躲不过时代的放大镜。
大家想要的权益很简单,有个公道价,有个安全保障,就已经知足。
至于其他“花里胡哨”的套路,希望都只留在过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