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吨钨矿从300英镑涨到7500英镑,短短几年翻了二十多倍;1944年,美国直接砸出1.7亿美元,把西班牙和葡萄牙全年1.5万吨钨矿一把买走。这不是商战爽文,而是真实的二战资源争夺战。钨,为什么能贵过金子一样受追捧?美国用钱“封路”,德国靠什么补血?更巧的是,这场看似在欧洲上演的价格风暴,竟把远在东方的中国推到了棋盘关键位。这波操作到底赚在何处、亏在何处,背后的算盘又打给了谁?
一边是急缺战略金属的德国,技术硬,但口袋拮据、资源更紧;另一边是现金流满格的英美,不靠海军炮声,改用银行账户。舞台在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保持中立、葡萄牙照旧开矿,谁出价高,谁就能装船拉走。德国说,战场上见;英美说,市场上谈。看着像贸易,骨子里是生死局。英美不想用武力压西班牙,担心把佛朗戈推向轴心国,就改走“钞票外交”。价格一路被抬高,德国的采购队只好咬牙硬撑。可别以为这就是高潮,真正的狠招还在后头。更吊胃口的是,这场资源竞赛,和中国抗战的贷款、还款、军需,还盘着一根看不见的绳。
先把钨讲明白。它硬,熔点高,稳定,做硬质合金、特种钢都离不开。早在一战,德国人就发现枪管里加点钨,寿命变长,还能减少因射击过多导致的炸膛。二战前后,碳化钨弹心被做出来,穿甲能力更上一层。谁掌握钨,谁在火炮与装甲对话里更有底气。问题是,钨不在德国地底下。二战前,德国进口钨有79%来自中国。为什么不是伊比利亚?其一,中国那时走薄利多销,军阀不考虑远景,先把现金换成枪械才是王道,价格常常低到让欧洲采矿成本都自愧不如;其二,西班牙当时正打内战,产量掉得厉害。等到二战打响,英国海军把远海通道卡住,德国从中国拿货的路就断了,只能转向西班牙、葡萄牙。此时西班牙内战已息,佛朗戈恢复秩序,宣布中立,英美和德日意都能买。矿山轰鸣,马德里不选边,里斯本照价开单。矿工只关心工资,政客琢磨筹码,军需官盯着吨位。中国这边,早在二十年代,钨就成了重要外汇来源,广东沿线靠通关与中转赚了大钱;蒋介石手里那批德式装备的部队,背后就有钨换武器的影子。
翻盘出现在1944年。美国不再和德国赛跑,改成直接封路:给西班牙、葡萄牙开到每吨7500英镑的天价,一口气买下两国全年产量1.5万吨,合计花了1.7亿美元。对比一下,苏联整个二战期间援助中国的武器总价,也就是1.7亿美元。同样的数字,两个方向,含义完全不同。前面埋下的伏笔此刻全对上:早年的薄利多销让德国习惯从中国买便宜货;西班牙中立给了市场操作空间;英美不动枪,只动钱;价格一路推高,最后干脆买断。对德国来说,再能干的科研,也得有原料;对英美来说,海上封锁加金融封锁,两条锁链套紧。对中国来说,伦敦价飙升,等于背上的债越还越轻,这个节点,钨变成了纸面上的“金矿”。
买断之后,表面风平浪静。市场被扫空,德国能拿的变少,英美在资源层面占上风。可真正的难题也出现了。第一,价格高悬,供给表面稳定,实际替代更难,任何新的战场需求都可能引发变量;第二,中国要把“纸面利好”变成真金白银并不容易。运输线长期受压,内地—港口—外海每一段都风险重重;协议写得清楚,落实要靠通道畅通。第三,分歧更尖锐。有人主张对伊比利亚施压到极限,以彻底切断德国补给;也有人坚持维持中立架构,担心把西班牙逼到轴心阵营。与此同时,苏联与中国的结算按伦敦市价为准,按理说只要出口1.5万吨钨矿就能覆盖全部借款。蒋介石最后并未完全照条款吃满红利,而是把钨价上调三倍来结算,给盟友留足余地。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中国向苏联输出的矿产品里,钨砂31177吨,锑20592吨,锡13262吨,汞560吨,锌600吨,铋28吨。数字冷冰冰,背后是拉锯、让步与现实。表面缓和,深处更紧,谁都没有轻松的筹码。
直说了,美国这手买断,像把商场大门直接包年。有人拍手称妙,说不流一滴血就能拧干对手的补给。真有这么完美?1.7亿美元砸下去,欧洲矿山收入涨了,德国难受了,同时也把全球价格顶上云端。看起来像金融教科书样板,忽略的是别家也要吃饭。再看另一边,中国账面占了便宜,可现实运输和战场消耗才是硬骨头。再夸一句“手法高超”,其实就是把战场搬到市场,用钱包替代炮管。问题在于,这种打法对谁都不是零成本。德国会不会想别的办法?西班牙会不会被逼着选边?中国能不能把涨价变成真实补给?这些问号都摆着。夸得越满,矛盾越刺眼:不动刀枪的胜利,真的就没有后遗症?
买资源等于打仗,这种打法该叫聪明还是粗暴?一方说,有钱就是生产力,拦住原料就等于截断对手呼吸;另一方说,抬价买断也许能拖住敌人,却可能把无辜国家推上火山口。站在中国的角度,当年靠钨换装备撑住战线,值不值?如果回到1944年,你会支持用1.7亿美元一把买光,还是选择更长期、更稳的供应安排?留言区等一个能说服所有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