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产品展示 >

刘少奇1959年庐山行

点击次数:103 产品展示 发布日期:2025-08-03 03:38:37
刘少奇在庐山 1980年9月的尾声,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遗孀王光美所居的临时住所传来了一阵敲门声。一位中年男子随之踏入,他激动地与略显憔悴、略显苍老的王光美打招呼:“王光美同志,还记得我吗?我是从庐山来的。”“哦,你是……彭管理员,彭同志!”

刘少奇在庐山

1980年9月的尾声,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遗孀王光美所居的临时住所传来了一阵敲门声。一位中年男子随之踏入,他激动地与略显憔悴、略显苍老的王光美打招呼:“王光美同志,还记得我吗?我是从庐山来的。”“哦,你是……彭管理员,彭同志!”王光美稍作思索,便认出了这位访客。

她迅速紧握住来访者的手,眼中闪烁着感慨:“时光荏苒,一晃二十年。谢谢你,还记得我,还专程来看我。”此时担任庐山管理局接待处副处长的“彭管理员”亦紧握着王光美的手,眼眶泛泪,深情地说道:“我时常思念你们,思念刘主席,还有涛涛、平平、丁丁和源源。此次来京公干,我一直想着要抽空来看望您。”话音未落,她从随身携带的包中取出了一斤茶叶,递至王光美面前:“我没有带来什么贵重礼物,只是带了一斤庐山云雾茶,这是刘主席和您都钟爱的饮品。”刚重获自由的王光美双手轻轻捧着茶叶,不禁微微颤抖。

1959年7月及1961年8月,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会议期间,刘少奇同志的住处均定于124号别墅。彭毓炎同志在此两次会议中,始终担任该别墅的管理员,细致入微地负责刘少奇同志及其家人的日常生活安排,与刘少奇同志一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01、刘少奇再访庐山

1959年6月30日清晨,江西省的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副省长方志纯等一众领导,与124号别墅的全体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一同在别墅的正门前热切地等待着刘少奇的莅临。大约在十点钟的光景,两辆轿车缓缓驶至别墅门口。刘少奇夫妇王光美,以及随行的卫士长,自一辆苏式的大吉姆轿车中步出;而秘书、卫士、厨师、医生、护士,以及刘少奇的三个子女涛涛、平平和丁丁,则从一辆中巴车上陆续下车。

杨尚奎、方志纯等领导纷纷上前,紧握刘少奇的手,热情地表示:“欢迎刘主席莅临庐山!”众人纷纷鼓掌,齐声问候:“刘主席好!”刘少奇面带微笑回应道:“大家好!大家辛勤付出,我深感欣慰。未来还需大家多多关照,给我带来诸多不便。”随后,他语气稍显严肃地对在场迎接的人员说道:“今后大家只需称呼我为少奇同志,我国仅对毛泽东同志尊称为主席,称之为毛主席。党内早有规定,同志间应互称同志。”杨尚奎随后向刘少奇、王光美逐一介绍了124号别墅工作、服务的人员,刘少奇、王光美亦一一与众人亲切握手。

刘少奇环视四周风光,不禁感慨万分:“二次登上庐山,真是天地大变啊!”杨尚奎好奇地询问:“少奇同志,您以前来过这里吗?”“来过,那是三十年前的事了。那时的庐山,可是蒋介石的势力范围。我本想在此休养,却未能久留,只在山上逗留了十几天,便转至海会寺和白鹿洞书院。”刘少奇边说边细细打量着124号别墅,赞许道:“这栋别墅真是美轮美奂!”彭毓炎向刘少奇和王光美介绍:“这栋别墅是庐山保存最完好的俄式建筑,始建于1919年,占地599平方米,庭院面积达4928平方米。最初属于俄国亚洲银行,1927年转至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手中,如今已成为庐山重点接待的别墅。”

彭毓炎陪同刘少奇、王光美等人参观别墅内的客厅、办公室、私人卧室及餐厅等生活空间,并征询他们的意见,如有不合适之处立即进行调整。刘少奇、王光美及随行人员均对安排表示满意,并对庐山接待部门的细致工作表示感谢。片刻后,王光美向彭毓炎提出请求,因刘少奇同志患有严重的肩周炎,右臂时常不适,家中藤椅右侧的扶手已垫高数寸以缓解疼痛,她询问能否在庐山也为其办公室的藤椅做同样调整。彭毓炎立即行动,找来一些废棉和布条,将刘少奇办公室、会客室和卧室中的藤椅右侧均垫高了几寸。刘少奇试坐后,满意地表示舒适度与家中无异,并对彭毓炎的细心安排表示感谢。

02、探访“小梅别墅”

数日后的一个清晨,方志纯副省长专程前来看望刘少奇。两人自1946年起便相识,当时方志纯担任中央卫戍司令部参谋长,杨尚昆担任司令员,刘少奇则兼任政治委员,他们三人时常共同研讨敌情,共度了一段极为艰难的时光。方志纯的妻子朱旦华,曾是毛泽民的爱侣,在毛泽民英勇就义后,她嫁给了方志纯。朱旦华与毛泽民的儿子毛远新在毛泽东的大伯家长大,与刘少奇的子女们关系亲密,因此刘少奇与王光美对方志纯和朱旦华也倍感亲近。刘少奇抵达庐山后,方志纯便时常前来探望。此次方志纯的到来,刘少奇便提议一同前往32年前他曾在庐山居住过的别墅一游。方志纯询问刘少奇是否还记得具体位置,刘少奇表示对大致方位尚有印象,那座别墅当时被称为“小梅别墅”,名字颇为雅致。于是,刘少奇与方志纯携手出门,彭毓炎亦随行同行。

刘少奇边行边追忆往昔。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掀起了一场反革命政变的狂潮,而到了6月10日,武汉国民政府的主席汪精卫亦准备背叛革命,与蒋介石同流合污。为了减少损失,中共中央决定将一些已公开身份的党员转入地下。当时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湖北省总工会组织部长兼秘书长的刘少奇,因过度劳累,肺病再次发作。党组织特此批准他前往庐山,既可隐蔽身份,又能休养身体。刘少奇在牯岭逗留了十多日,然而,随着汪精卫、唐生智等熟识之人亦步入了庐山,刘少奇开始担忧自己会被识破真意,遂决意下山,前往海会寺与白鹿洞。

刘少奇依循记忆,穿梭于原胡金芳大旅馆(今云天饭店)周边,坚信“小梅别墅”便藏身于此。然而,尽管翻山越岭,终究未能觅得那座别墅的踪迹。彭毓炎向周边几位长者咨询,果真,他们对于此处曾存在一栋名为“小梅别墅”的建筑记忆犹新,但早就毁了,有的说是日本兵炸掉了,有的说是失火烧掉的。刘少奇脸上流露出几许遗憾。方志纯好奇地询问刘少奇是否还记得那座别墅的样貌,刘少奇回答道,记忆犹新,那别墅的前方伫立着两座圆堡形的建筑,其窗户上半部分呈半圆形,有很漂亮的花纹木格,三角形大屋顶,屋顶上还开了一个老虎窗,典型的英国式建筑风格。方志纯问,要不要按原样子重建一栋,以作纪念?刘少奇马上收敛了笑容,严肃地说道:“这怎么行呢?我们共产党人怎么能做这种事?”

03、吃狗肉“回避”刘主席

刘少奇在庐山的日常起居颇为简朴,其饮食多以蔬菜为主。他尤为偏爱油炸泥鳅,厨房便特意为他保留了一份这份小嗜好,这便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抹“特殊”。彭毓炎记忆犹新的一桩往事,便是杨尚奎曾特意请客品尝狗肉,以避开刘主席的视线。

1961年,庐山会议期间,杨尚奎所住的别墅与刘少奇的居所相邻。一日,杨尚奎亲自操厨,烹制了一锅充满赣南特色的狗肉,邀请昔日在赣南苏区并肩作战的诸多老领导和战友,一同“重温旧梦”。朱德总司令莅临,周恩来总理亦至,李井泉、陈丕显、韩先楚等亦纷纷现身。鉴于服务人员不足,彭毓炎还特地赶来协助。领导们边品尝着赣南的狗肉佳肴,边饮着江西名产“四特”酒,回忆往昔,不时响起阵阵欢快的笑声。杨尚奎忽然用右手食指轻触嘴唇,发出“嘘”声,并指向刘少奇别墅的方向,低声提醒:“轻声些,别让刘主席听见,否则他又要批评我们过于奢侈了。”周恩来总理随即附和道:“正是,各位都小声些。”话音刚落,周围的喧哗声便迅速降低。

04、王光美教子有方

刘少奇常在夜间投入工作,直至凌晨两三点钟方歇,次日清晨九时起榻。别墅中日常事务多由王光美细心打理。她对众人极为谦逊有礼,对工作人员及服务人员尤甚,遇事必与相关人员商议,从不摆出一副颐指气使的架子。两次会议,她均携带数名子女同行,对孩子们的教养十分看重。每逢周六晚,家中必举行家庭生活会,孩子们需汇报一周之学业与行为,王光美则针对每个孩子的长处与短处给予点评,生活会议尾声,她总会反复强调诸多注意事项。

那是在1961年的一天,王光美初登庐山,于院落中漫步时,瞥见邻舍别墅阳台上有怀抱幼儿的水静。她便挥了挥手,邀请水静携子同来嬉戏。水静,杨尚奎的妻子,在庐山会议期间以女主人的身份,接待了各位领导夫人,与她们均相熟。水静见到王光美的手势,立刻应声而来,身后跟着管理员程新启,他正抱着她一岁多的儿子黑蛋。王光美将黑蛋抱在怀中,连声夸赞孩子长得可爱,随后,她的孩子们丁丁、平平和源源纷纷出来向水静阿姨问好,并争相要求抱抱黑蛋。王光美在一旁照看着,让孩子们轮流抱一会儿,最后将黑蛋交还给程新启。两位夫人坐在石凳上,闲话家常,孩子们围绕着黑蛋嬉戏,时光荏苒,直至一个小时后,水静才带着孩子告别。

翌日,王光美携平平一同拜访水静。12岁的平平举止文雅,话语间带着几分外交官的风范,他说道:“水静阿姨,这礼物是我们兄妹送给黑蛋弟弟的,希望他会喜欢。”言罢,他双手捧上了一套餐具。水静喜不自胜,轻吻了平平的额头,说道:“黑蛋定会喜爱你们的这份心意。你们来到庐山,黑蛋尚未有机会向你们这些哥哥姐姐们回礼,你们却先一步送上了这份心意,阿姨感激不尽。”平平郑重其事地回应道:“爸爸教导我们,不应接受任何礼物,您和水静弟弟的探望,便是我们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水静闻言,笑意盈盈,轻抚平平那红润的小脸,夸赞道:“真是懂事的好孩子,往后黑蛋也要向你们学习。”她转向王光美,继续说道:“王大姐,您教育孩子的方法真是高明,孩子们都快成了小老师了,您可得好好传授我一些这方面的经验。”

05、海会寺遇旧小僧

1959年8月19日,庐山会议暂停一日。刘少奇在方志纯的陪同下,下山探访32年前所居住的旧地。彭毓炎紧随其后,手中提着一个铁制的热水瓶。鉴于刘少奇的胃部不适,即便天气酷热,他也坚决不饮用凉水。

在攀登下山的过程中,刘少奇向王光美、方志纯透露,他在庐山期间的隐蔽与休养,均是由时任九江专员林祖烈(林伯渠的胞弟)精心筹划安排。自他离开牯岭山城,便悄然抵达海会寺,借居寺中僧房,度过了十多日。日间闭户不出,仅在夜晚才外出活动筋骨。彼时海会寺已不复往日繁华,仅剩一老一少两位僧人。他们对刘少奇的身世来历不甚过问,却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照他。虽是一日三餐素食,却也丰盛可口,买药煎药等事宜,均由小和尚亲自操持。不久,因汪精卫、唐生智等人的海会寺之行在即,大批军警需提前进行安检,地下党遂将刘少奇转移至白鹿洞书院。

两辆汽车停靠在海会寺的山脚之下,前方尚有三四里崎岖的山路通往寺庙。一位当地领导亲自引领,刘少奇满怀热情,迎着炎炎烈日踏上了征程。领导向刘少奇介绍道,1933年,蒋介石曾在海会寺设立军官训练团,然而日军随后将训练设施尽数摧毁,海会寺亦未能幸免,相较于三十二年前,寺庙更显荒凉,仅有一位老和尚勉力支撑。话音刚落,海会寺便映入眼帘。刘少奇目睹那残垣断壁,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慨。

长老法师亲自出门相迎。刘少奇向他询问昔日的两位僧侣的近况。长老法师凝视了刘少奇片刻,颔首微笑,确认他便是当年的善信,而他便是当年的小僧,师父早已安详圆寂。刘少奇随即向长老法师表达了由衷的感激。随后,长老法师与刘少奇一同追溯往昔,竟在残破的庙宇中找到了刘少奇曾经居住的房间。长老法师连声诵念“阿弥陀佛”,感叹真是天意庇佑贵人。刘少奇亦感激动,环顾这间破败的居所,一时间竟无言以对。当地的一位领导轻声向方副省长建议,是否可以稍加修缮海会寺,尤其是刘主席曾经居住的房间,以此纪念其历史意义。方副省长却摇头示意,不必提及修缮刘主席居所之事,刘主席断然不会同意。至于那位和尚当年对刘主席的悉心照料,相信在适当的时机,会有人关注并照顾他的生活。

06、“枕流”脱险石上

行至海会寺外,众人早已汗流浃背。刘少奇仅着一件汗衫,亦已湿透。王光美询问彭毓炎是否携带了替换衣物,彭毓炎答曰未曾。王光美蹙眉自责道:“竟是我考虑不周全!未曾料想山间与山下的温差竟如此之大,少奇同志身着湿透之衣,必定颇为不适。”

车辆泊于白鹿洞书院的门前。刘少奇在藏书阁前久久站立,回忆道:“昔年,我于此处逗留近二十日,潜心读书,病体亦渐愈。”彭毓炎似乎并未对此多加留意,他四处游走一番后,回过头来对王光美提议:“前方小溪中的石块被晒得滚烫,我将少奇同志的汗衫洗净,晾晒于此,片刻便干。”正为此事烦恼的王光美欣然应允。于是,彭毓炎引领刘少奇一行至贯道溪畔,选了一处树木繁茂、阳光斑驳之地,既不甚阴凉,亦非直射暴晒。他请刘少奇脱下汗衫,坐在林间石上稍作休息。彭毓炎接过汗衫,疾步至溪边,洗刷数下,便将其晾晒在一片滚烫的平石之上。此时,共和国的主席便袒露胸膛,与方志纯等人笑语当年往事,他提及在书院曾遭遇险境,正是这溪中的“枕流”石刻助他化险为夷。

那是1927年8月中旬,汪精卫已公开反共,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全国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星子民团的一个团丁发现在白鹿洞养病的这位“教书先生”有些可疑,马上报告了民团头领,头领立即带领十几名团丁直奔书院而来。刘少奇一时来不及转移,情急之下,抓了一本《三国志》便来到贯道溪中朱熹亲笔题写“枕流”的石刻旁,仰卧在石上“读书”。民团头领率人来到溪上的“枕流桥”上,见“教书先生”正在摇头晃脑地读着《三国志》:“枕石漱流,吟咏缦袍。偃息于仁义之途,恬淡于浩然之域。高慨节行,写真不亏……”头领大声喝道:“嘿!你在干什么?”“教书先生”痴痴迷迷地指着“枕流”二字说“我正在研究此二字。古人明明说‘枕石漱流’,朱熹却题成‘枕流’。流者,动也,既动之,又安可枕乎?不知长官有何高见,还请赐教。”头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此人满口之乎者也不知在说些啥。他又问了几句,“教书先生”仍是摇头晃脑,满口酸词。头领气恼地说:“十足一个烂无用的书呆子,哪会是什么共产党,扯他妈淡,瞎忙乎半天。”说着,骂骂咧咧地带人走了。刘少奇看他们走远,抹一把额上的汗,赶紧回住处收拾行装,匆匆离去。

故事已然落幕,那件汗衫亦已晾晒得干透。刘少奇披上它,脸上露出了愉悦的笑容:“嗯,确实舒爽许多,多谢你了,彭同志。”王光美亦不吝表达对彭毓炎的感激之情。

告别了书院,我们的汽车继续驶向星子县城。追溯往昔,刘少奇同志在告别白鹿洞之后,便转至星子县城,并秘密寓居在一户姓周的家中。这位周姓人士,早年曾在武汉务工,是一位共产党员。在大革命遭受挫折后,他返回故里,从事着文具和笔墨的小本生意。当时,他毅然决然地在家中藏匿了我,这无疑冒着极大的风险。然而,他并未退缩,想方设法确保我的安全。即便后来他退出了党组织,不再投身革命事业,但他依旧为革命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做出了诸多有益的贡献。

于县城略作简餐之后,刘少奇在当地领导的陪同下,循着旧日的足迹,来到县城东部探寻往昔的居所。他在一条幽静的小巷中来回踱步,最终在一栋宅院前停下脚步,细细打量了一番,道:“这应是老周家昔日的住所,楼下的店铺从事着小额商业,而楼上则供人居住。”闻言,当地领导匆忙上前询问,却被告知屋中居民不姓周,对当年的“老周”做文具生意亦闻所未闻。当地领导于是四处探访,却仍是一无所获。面对这一状况,刘少奇不禁略显遗憾地对方志纯说道:“今日我们行程匆匆,恐怕难以深入探究。还望贵方日后能够费心找寻,或许能够找到老周同志或是其后人。一旦有所发现,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若遇到困境,亦不妨给予适当关照。”

07、考证“落星墩”起源

在离开星子县城返回庐山的途中,刘少奇随口问方志纯星子县名的来历。方志纯说据说是很久以前,天上掉下一颗星星,落在县城旁边的鄱阳湖里,变成一座巨石岛,岛名叫“落星墩”,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里都有记载,“星子”县名正是来自这颗落星。落星墩上有林木修竹,唐朝末期还在岛上建了庙宇,王安石、黄庭坚、朱熹、王阳明等人都曾游览过,留下不少诗篇。刘少奇来了兴趣,说道:“若是流星所化,怎会有如此巨大的陨石?”随后,他们决定前往一探究竟。车辆立刻转向,驶向县城西端的落星湾。片刻后,汽车停靠在鄱阳湖畔,众人纷纷下车。方志纯指向湖中的小岛,解释道:“那就是落星墩。”刘少奇望着郁郁葱葱的小岛,幽默地表示:“看来这不太像是陨石,陨石怎会这么大?若是真的,那或许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陨石,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刘少奇返京后,果真派遣了专家团队进行详尽考证。经研究,证实落星墩并非陨石坠落之遗迹,而是燕山造山运动所形成的自然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