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一句话点醒斯大林,156个项目砸来,中国从此站起来了
一九四九年十月,当周恩来站在政务院总理这个位置上的时候,他心里头盘算的,恐怕不是什么庆功酒,而是眼前这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百废待兴这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当时的窘境。
他给大伙儿定的调子很实在:咱们用三年时间缓口气,恢复元气,再花十年功夫,把这个家底给它建立起来。
那时候咱们国家搞经济,学的基本都是苏联老大哥那套,叫计划经济。要搞十年建设,头一件事,就是得拿出个像样的五年计划来。这活儿谁来牵头?周总理亲自挂帅,拉上了陈云、薄一波这几位能挑大梁的,组了个六人小组,专门琢磨这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转眼到了1952年夏天,为了能一门心思扑在这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上,周总理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跟毛主席提议,让彭德怀元帅先顶上,管着中央军委的日常事务,又让邓小平同志主持政务院的工作。
他这是要把自己彻底“解放”出来,脑子里就琢磨一件事:怎么在咱们这张白纸上,画出工业化的宏伟蓝图。
整整一个月,周总理几乎是把自己关在屋里,笔耕不辍,最终拿出了一份名为《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的报告。里头的核心思想,说白了就一句话:咱们得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腰杆子硬的工业国。而工业化的心脏,就是重工业。
这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旧中国留下的那点工业底子,薄得像层窗户纸,尤其是重工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九四九年,全国的钢产量才多少?十五万吨。这个数字,现在听起来像个笑话,但在当时,就是咱们的全部家当。
那时候国际上也不太平,朝鲜半岛的战火还在烧,台湾还没解放,边疆地区也不安稳。按理说,优先发展国防工业,造枪造炮,才是最要紧的。
可周总理力排众议,坚持要把重工业摆在第一位,国防工业往后稍稍。这个在当时看来有些冒险的决定,得到了毛主席的力挺。事后证明,这一步棋,走得实在是高。
几年后周总理自己也感慨,说幸亏当时放慢了国防工业的步子。他说得特别实在:“要是把钱、把料子全都拿去造武器,老百姓吃的穿的从哪来?生活都过不下去,人心就紧张了。再说,你造出来的枪炮又不能当饭吃,仗一时半会儿打不起来,子弹生产多了,放着还会坏,非下决心不可。”
在他看来,只有重工业这个“火车头”跑起来了,才能带动整个国家的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有了先进的机器,农业才能增产,轻工业才能发展,老百姓的日子才能一天天好起来。
在一个几乎没有工业基础的国家搞大规模建设,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周总理心里有底。这底气从哪来?一方面,是咱们国家体制的优势,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有苏联“老大哥”愿意拉一把。
一九五零年二月,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跑到莫斯科,跟斯大林签了个《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顺带着,苏联给了咱们一笔三亿美元的贷款。这笔钱,在当时就是救命钱,咱们用它从苏联引进了第一批大型工程项目,东北的工业一下子就上了一个大台阶。
抗美援朝一打,咱们用实力赢得了尊重,中苏关系也更铁了。这就为争取更多援助,创造了最好的条件。
周总理这人,看问题总是比别人远三步。早在建国初期,他就开始为十年后的建设布局了。一九五零年三月,他指示当时正在苏联谈判的李富春,悄悄办了两件大事:签了一个《设计合同》,一个《中苏专家协定》。
你想想看,咱们要从零开始建那么多大厂子,图纸谁来画?厂址谁来选?国内根本没那么多专业人才。周总理直接从苏联请了第一批四十二个设计组,让他们帮着咱们全国各地跑,搞选址,画图纸。这就像盖房子前,先把地基和图纸准备好。后来又请了第二批,专门搞飞机、汽车这些尖端项目的设计。
光有图纸还不行,还得有人会干。根据那个协定,从1951年到1953年,陆陆续续来了一千多名苏联专家,手把手地教。与此同时,咱们也派了大批的工人、技术员去苏联学习,还选派了一批最优秀的学生去留学。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咱们国家各个行业的顶梁柱。
这些在“三年恢复时期”悄悄落下的棋子,为后来的“一五”计划铺平了道路,周总理的远见卓识,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框架定下来后,周总理又带着代表团去了趟苏联,当面跟斯大林沟通。他心里急啊,恨不得一步到位,提出工业建设的速度每年递增20%。
斯大林听完,慢悠悠地给出了他的建议。他说,搞计划,总得留点余地,万一有个天灾人祸呢?他建议把速度定在15%比较稳妥。周总理从善如流,回国后反复测算,最后把速度定在了13.5%到15%之间。
一九五三年三月,斯大林逝世,周总理率团赴莫斯科参加葬礼。在那个悲伤的时刻,他也没忘了国家大事,跟苏联新的领导层再次确认了援助计划。这年五月,白纸黑字的协定正式签署,苏联援助中国发展国民经济这事,彻底定了下来。
这份协定,加上之前陆陆续续谈成的,总共构成了咱们历史上赫赫有名的“156项重点工程”。这156个项目,涵盖了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化工等所有关键领域,成了五十年代中国工业建设的绝对核心和骨干。
可以说,没有这156个项目,就没有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像咱们熟知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造出了第一辆“解放”牌卡车;还有武汉钢铁公司、包头钢铁公司这些钢铁巨头,都是那个时候打下的根基。
周总理抓工作,不光是定方向,还抓得特别细。比如,在规划钢铁厂布局的时候,苏联专家一开始只同意帮咱们在东北搞,因为他们觉得别的地方地质资料不清楚,没法建。当时主政东北的高岗也一个劲儿地想把项目都留在自己地盘。
周总理不这么看。他认为,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他亲自指示重工业部的领导,陪着苏联专家去全国各地跑,用事实说话。最终,硬是在武汉和包头这两个地方,敲定了两个新的大型钢铁基地。为了解决地质资料不清的问题,他提议成立地质部,还三顾茅庐,请回了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担任部长。他自己也经常盯着地质图看,关心哪里又找到了什么矿。
整个“一五”时期,可以说是一个激情燃烧的黄金年代。从上到下,全国人民都憋着一股劲,要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毛主席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也把工业化放在了首位,这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最强大的政治保障。
那五年,咱们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总共完成了588亿元,上万个工矿项目同时开工。到1957年,工业总产值达到了783.9亿元,年均增长18%,这个速度,在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
更重要的是,周总理的思路很清晰。他常说,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不是说别的就不管了。农业、轻工业、交通运输、文化教育,都得按比例协调发展。
所以你看,“一五”时期,不光是工厂的烟囱多了,老百姓的生活也实实在在变好了。粮食产量涨了近两成,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这当年的“三大件”,产量翻着跟头往上涨。上学的孩子也多了,从小学到大学,在校生人数都大幅增加。
说句实在话,在一个满目疮痍、一穷二白的国家,只用短短五年时间,就取得了这样翻天覆地的成就,这本身就是一个世界级的奇迹。这背后,凝结了周恩来总理多少心血和智慧。这不仅仅是一份政绩,更是一座丰碑,是咱们这个民族能够重新挺起胸膛的坚实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