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的横店,哪怕狗都打着哈欠,还在遛弯,可影视城的后门早就沸腾起来了。别说星光红毯,根本没那工夫画唇膏补粉底——全是带着黑眼圈冲刺人生的群演和场工兄弟姐妹。有的嘴里还咬着半截馒头,一手矿泉水一手行李箱,脑子里盘算的不是什么梦想,是下一秒会不会被喊去搬灯、扛机位、贴胡须。东北话讲,这场面就一个字:“炸。”四川老乡来了,更是直呼“遭不住噻!”
说好的“娱乐圈是个香饽饽”,凭啥你刷短视频看见的总是流量明星穿金戴银、镁光灯下尽显风骚?你以为“横店”就仨字儿能点亮万家灯火,满大街都是剧组、影视投资、成吨的流量和梦想。其实呢?横店的繁荣背后,有多少人能扛到结账?戴娇倩那句“有人拍完就没了”,不是噱头,并且毫无文学修饰,直接能把冷气打进心里去。
外面看着红火,里头全是“人造苍蝇”——饿着顶,困着熬,累了都得咬牙撑。不信你想想:凌晨收工,洗凉水澡,睁眼一看九点钟又得起来扮人扮鬼。只能睡仨小时,还是那种闹钟没响就趴桌子上睡过头的三小时。有人发高烧,顶多灌瓶藿香正气水,继续上工。你说,这是拍电视剧,还是开荒抢地?以前听老一辈讲,横店是“造梦工厂”,现在谁的梦不是折在局里了。
最扎心的是,常态化的猝死,在横店竟然快成了剧组的“行规”,和感冒发烧差不多。你问起来,哪个场工没和天亮干过架?哪个灯光师不是浑身酸痛硬扛着?有制片人直白过:开机就是烧钱!能快就快,能压就压,地球不爆炸,机器不熄火,谁都别想歇。资本方一个电话催进度,说得比天还大声——背后躺下多少人,他们看都不多看一眼。
拍戏的累,外人未必能体会。大家都只羡慕演员,粉丝成群、媒体跟拍、小红书上晒的都是“好累呀,今天又吊威亚四个小时”。但演员最起码还轮得上休息,没戏份的时候能刷会儿手机。相比之下,真正最苦的,是那些无名工作人员。导演、摄影、灯光、化妆、场务、道具,一天24小时,没得哭,没得叫,演员收工他们才刚开工,布景、收拾、明天还要换场景,谁会记住他们?就算猝死了,片头片尾也不会打个名字。
有时候觉得讽刺,不是娱乐圈残酷,而是大家竟然都默认了“累死”才算奋斗的戏码。社会总是把光亮的一面展示出来,拼命把黑暗角落收进橱柜。你我其实都被类似的剧本裹挟过,对吧?医生手术连轴转三十多个小时,外卖员滴水未进疯狂赶时间,互联网大厂喊着奋斗加班,其实本质是车型不同、内卷同款。
别说横店了,996都快成了新一代职场入门绝活儿。区别就是,医生治人,外卖员送饭,程序员写代码,剧组拍戏。繁华背后,全靠螺丝们用命顶着。“效率第一,命在表上”这句话,多数行当都能直接贴门口,北方人干脆直接:工作不累,咋可能赚钱啊?
可你真懂剧组的累有多残暴吗?有朋友讲,三伏天横店那地界儿,敢跟成都的火炉比狠劲。演员穿着三四层古装,厚得跟盔甲似的,汗水从吴彦祖脸上滴到地毯里;工作人员肩膀上扛着四十斤的机位,三步两步来回跑。有人热晕了,剧组老大哥抖手递瓶藿香正气水:“喝吧,等会还有夜戏!”中暑算啥,大冷天假雨假雪吹过之后,很多人连感冒药都舍不得上,都是一张毛巾一壶水扛日子。
而最让人发憷的是,这套把人当机器使的模式,行业里成了铁律。投资方只要一个追问——“再快点!”后台分镜头一减,场景一压缩,导演也只能拼命“赶进度”。剧本还没磨合完,一看资金快用光了,赶紧让人上场。你想缓口气?别想,熬过今晚,明早还得对着灯光二次进组。资本不相信眼泪,更不在乎崩溃,习惯了用数字衡量生命,从未打算留情一分。
过去几年,横店因猝死上新闻的不在少数。2018年,那位群演夜戏后悄悄回宿舍,第二天同伴发现人早已没了气息,官方统一说因“心梗”。可行内人都明白,三小时睡眠、三天暴晒——身体不是铁打的,心哪能顶得住。香港有个导演林岭东,年仅六十三岁,累死在家里,大家说跟高压关系大,外人听着唏嘘,行里却都懂,这不是新闻,是集体宿命。
你说这行当算天堂还是地狱?有人说横店是“影视人的天堂”。可一层幕布拉起来给你看繁华,幕后关上灯,全是熬着命拼的炼狱。真有梦想的年轻人,九成连群众演员的剧本都混不到兜底那些名头,大把人还在为一口饭钱拼得死去活来。天堂与炼狱,差的只是一盏台灯一块幕布。台灯亮着,观众只看裙摆浮动、英俊潇洒;灯一灭,谁留意到上百双手撑过的通宵达旦?
这个问题拷问人性,也绕不开现实。演员好歹红毯有名字,媒体还会报,“XXX最新戏份辛苦依旧、粉丝心疼”。可是幕后呢?制片、灯光、化妆、场务、核算……身影连片尾字幕都出不了场,出了事家属都追不到一句道歉。业内流传一句冷笑话:赔钱的赔件设备,死人赔活不赔命。你说滑稽不滑稽?
这套套路,也不光在影视圈——回头看看我们身边,谁不是在资本的驱使下面临“高效凌驾生命”的游戏?医生手术台上转圈忙活,物流快递小哥三伏天跋山涉水,互联网大厂的新人“摸鱼”都会被评KPI。归根到底,大家都是干苦力,区别只是在名片和工服上。没谁能置身事外。
你觉得横店离你远?把它当励志经,该醒醒了。现实哪有诗和远方,就在身边不停上演“梦碎瞬间”。我认识的一个东北哥们,在横店当道具,因为实在撑不住改行卖烧烤。他得好:“搁这儿谁都不是主角,全都是背景板,冒头的代价是拿命拼。”
看不惯“烂片”?可以理解。但也别顺手砸了那么多用生命向上的努力。那些咬着馒头、三小时睡眠、四十度挨成灰的人,也希望有一天能从无名无姓的群众角色里熬出来。只资本和效率的浪潮下,多数人沉没得太快,连水花都未必翻得起来。
人和机器,终究不一样。机器坏了修修还好,人倒下了,再牛的光影、再精美的画面,也只是追悼会里的回放。戴娇倩敢直接说出“命比戏重要”,我觉得这是最简单的常识,居然却成了最难实现的奢望。讽刺吗?比横店的高分“景观”还讽刺。
有时候觉得社会像极了横店。前台台词字正腔圆,后台心力交瘁。繁荣的表象、燃烧的蜡烛,两头都耗着底色。资本永远只算账,无视命价,一句“快点拍完”就能决定大家的血泪流向。可惜,观众最后记住的,只有演员的脸、剧情的烂;很少有人为那些在通宵拍摄中失去姓名的人流一滴泪。
下回翻开电视剧,不妨多想一秒,那些批量猝死的幕后人,他们为你吐槽的“烂片”搭建了怎样的地狱。现代社会不是没诗和远方,但更多的是命悬一线的近处。我们需要的不是用命换来的高效,而是真正的底线温度。大片的光芒再耀眼,也应该照一照为它流汗、掉泪、拼命的每个活生生的人。
最后问一句:你觉得值得吗?价值和生命的权衡,到底谁说了算?咱不妨把评论区当横店剧组的后门,聊聊那些没上台的“群演人生”。你的真心一句,也许会比资本一千万更让人暖和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