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晚,西湖的湖面映着点点灯火,一位骑行爱好者突然被一声低低的“注意安全”招呼住,抬眼,却是熟悉又陌生的面孔——马云。笑意轻松,步伐悠然,像极了一位退休教师,而不是那个曾引领商业风暴的“阿里教父”。
多年未见,江湖关于他的传说却从未止息。马云,每一次出现,无论是赴日本教书,还是在民营座谈会发言,都像第N次掀起舆论侧浪。他的名字成了一面镜子,照见了这个时代太多人的期待、不安,或许还有偏见。
曾几何时,阿里正盛,外界盛传马云“退休”。那一年,阿里巴巴成立十九周年。网络上的不信任声一波高过一波,甚至有人断言:“怎么可能?巨人怎么会离开黄金舞台?”可惜,人们总是低估马云的“与众不同”——他选择在最高处转身,留给后来者更多的想象空间,也许是给自己和公司一份体面的告别。
那一刻的马云,像极了武林高手搁剑归隐,只他的江湖,不是庙堂和宫阙,是资本与人的博弈。
从马云身上,我看见了企业家很少拥有的“悖论灵魂”。他曾经用惊人的语言感染人,使演讲厅沸腾,却也正因2020年那场外滩金融峰会发言,卷起舆论巨浪。有人为他拍手叫好,觉得那是“敢言”;有人却心生不安,眼看着蚂蚁集团上市戛然而止,把无数人的希望折算进监管逻辑。此后,“马云消失”成了外界口中的谜题。人们追问,马云去了哪里?是在“自保”?是被边缘化?还是另有新谋?每种猜测,都是中国商业社会的缩影。
直到那个“马云在日本教书”的热搜惊现朋友圈。有人直呼“搞不懂”:身家亿万,何必跑去异国当老师?还有人批评他“为何不留在国内”,甚至上升到“身份和立场”的宏大命题。熟悉马云履历的人,或许不会讶异——从他辞去阿里职务之前,教育就一直是他的软肋,也是他的执念。十年前的“马云乡村教育计划”,一腔热血,影响了无数乡村教师和年轻学子,而他自己也曾坦言:“如果不是意外创业,我早就是老师了。”
马云在东瀛讲台上与青年学子交流,每一个案例似乎都不是意外:或许,他在开辟一条真正的“第二人生”。他把公益当作企业家的天命,乡村教育、乡村师范生项目,一项项扎根中国的泥土。可对于外界来说,理解他,需要比任何一个普通企业家都更多一层复杂的滤镜。
但商人的力量,在哪?近年来,他淡出日常公共讨论,却并没消失。他考察欧洲农业、渔业,低调进军数字农业赛道,控股“一米八”新农公司。这些年来,当别人还在争论电商、互联网造富,他已经押注下一个几十年的新风口。“马老师”在田间地头、实验室里,重启了“看不见”的新事业。这便是马云一直以来被忽视的锋芒:当大多数互联网精英还在城市写字楼里坐等“新出路”,他却重新把目光投放到农业、环境、食物——人最基础的需求上。
真正反转的,是他与国家政策的“和弦”。乡村振兴、数字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你说马云变了?不如说,他和中国商界一起彻底完成了角色的升级。从“造富”到“造福”,再到“造势”,他像是用行动在为自己正名,也为民营企业参与国家战略找到一条最合拍的新赛道。
回望这些年,被赞、被骂,被捧上神坛又拉入凡尘,我忽然体会到一个全网高频但常被误解的命题:企业家的分量,往往不是他们造了多少财富,而在于当局势变化、规则重写时,他们有没有办法化危为机、拓出新路。马云的身影若隐若现,反而印证了他正在用“退场”的方式证明下一场属于中国民营企业家群体的集体复兴。
我常在想:如果马云每一次归来都只是媒体热度,他会不会真的成了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担当的人?但偏偏,他在最受关注时选择沉潜,下定决心在农业、教育等基础事业中深耕。这种转身,从资本英雄到民族企业家,其实才是他真正的“复出方式”。
那些争执、质疑、甚至捕风捉影,终究是外人的热闹。那个在西湖边提醒夜骑者“注意安全”的男人,或许才是最真实的马云,一位终于可以回归本心的“老师”。“江湖未远,星火可期”,一代企业家在新的世界棋盘上落子,你是否也等着见证属于中国民营经济的又一春?
信源:红星新闻、大象新闻、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