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颜论进行时#
预制菜不是恶魔 知情权才是关键
罗永浩一句吐槽。西贝一场硬刚。2025年9月的这场风波。揭开了餐饮行业最敏感的那条神经。
不是预制菜的对错。而是知情权的缺失。
01 风波骤起:一条微博引发的行业地震
“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贵”。“实在是太恶心了”。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在西贝用餐后。在微博写下了这些文字。
短短几句话。瞬间点燃了舆论。
24小时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势回应。“没有一道预制菜”。他说。将起诉罗永浩。
一方是知名企业家。另一方是餐饮巨头。谁也不肯退让。
争议的焦点。悄然从“预制菜”转向了“知情权”。
02 认知鸿沟:为什么消费者觉得被欺骗了?
在普通食客眼中。预制菜就是那些提前做好、加热即食的菜品。
但按照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的文件。只有工厂制作、独立包装、贴有标签的预包装食品才算预制菜。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不在其列。
问题来了:西贝用的海鲈鱼。配料复杂。保质期长达18个月。这算不算预制菜?
专家说法不一。消费者心里却有自己的答案。
你去餐厅吃饭。期待的是新鲜烹饪。不是添加剂。不是冷冻18个月的半成品。
这种认知差异。成了争议的核心。
03 明厨亮灶:西贝的危机公关与反复
贾国龙最初很硬气。宣布全国370家门店开放后厨。欢迎参观。随便看。
但仅仅几天后。西贝又悄悄关闭了后厨参观通道。
这一开一关。显得缺乏诚意。
更让人困惑的是。西贝公开了13道菜品的“作业指导书”。承认羊排是预切割的。鱼是处理过内脏并冷冻的。
这算不算预制?各方解读不同。
消费者只觉得更加困惑。
04 真正的核心:价格与价值的匹配
消费者反感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
而是支付了现做菜品的价格。却吃到了加热的预制产品。
比如那对杭州新人。花了每桌5988元的高价办婚宴。却发现七成菜品是预制菜。那种落差感。难以接受。
西贝的人均消费不低。顾客自然期待相应的品质。
05 解决方案:透明化才是出路
理性声音正在出现。
人民日报指出:与其站队。不如站“对”。
新华社说得更直接:“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
消费者要的不是绝对新鲜。而是明确信息。知情权。选择权。
一些企业已经走在前面。老乡鸡主动公开了菜品现做比例:餐厅现做占比70.6%。半预制27.7%。复热预制1.7%。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06 未来之路:平衡与共识
预制菜是现代餐饮业的必然产物。它节省时间。稳定品质。控制成本。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4196亿元。未来还会增长。
但行业需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提高口味还原度。减少不必要的添加剂。明确标识预制菜使用情况。
消费者也需要调整期待:在商场禁止明火的环境下。完全现做本就不现实。
最终。我们需要在效率与品质。标准化与个性化。价格与价值之间找到平衡。
结语:尊重消费者,就是尊重市场
罗永浩与西贝的争执。无论结果如何。都已推动了中国消费者对预制菜知情权的关注。
这或许是这场风波最大的意义。
对餐饮企业而言。真诚永远是最好的策略。公开透明。明码标价。说明来源。让消费者自己选择。
对食客而言。不妨保持开放心态。对工业化生产有合理预期。
美食的本质。是满足与愉悦。无论现做还是预制。好吃才是硬道理。
毕竟。我们追求的。从来不只是食物的新鲜度。还有那份用餐的安心与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