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文种、伍子胥都是非常优秀的文臣武将、国之栋梁。
为什么只有范蠡功成身退保全了自己呢?
因为只有范蠡看人够深刻,判断力够准,所以,他的选择、行为才会正确。
一切选择的前提一定是先判断善恶、是非、黑白、对错,选择之前,先分清好歹。
楚国时,文种听说范蠡非常有才干,要来见他。范蠡就学狗叫,目的是为了试探文种。他听闻文种胸有大志,对百姓施以德政,但可交不可交,心里却没有半点把握,于是他避而不见。
对地,接触人不一定就是机会,多个朋友不一定多条路,也许多认识一个人,就多了一份灾难。
范蠡拒绝不了,就学狗叫,是想试试文种是否真的诚心来找自己。文种接受住了考验。
范蠡思维很成熟,一切的前提都是先判断对错与好坏,是好人、好事,再前进;是烂人、烂事,就赶快远离。
范蠡判断出勾践为人只可与他共患难,难以与勾践共享安乐,于是选择离开勾践。
因为他想到了伍子胥的结局,伴君如伴虎。伍子胥功勋卓著,可是吴王还是不信任他,伍子胥的错误在于不会识人,对于头脑不清晰、智力不对等的吴王掏心掏肺,各种肺腑之言,这就等于对牛弹琴啊!选错了人说话,再努力都没有用。
文种的结局,也是如此,范蠡对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土狗烹。越王这个人长脖子,尖嘴巴,只可与之共患难,不可跟他共享乐,你为什么还不离去呢?”可是文种不听,事先被勾践劝说,还是遭到了人祸,被小人中伤,被勾践不信任,结局悲惨啊!
文种、伍子胥的悲剧来自于不会识人,不善识人心,不善于把握时机,没有判断力,和错误的人在一起,怎么会有正确的结局?选择错了人!
范蠡不仅能力强,还能洞察时局,有识破人心的智慧,和张良一样,选择了功成身退,保全了自己,判断正确,选择正确。
范蠡被誉为商圣,被喻为商人的鼻祖,三次经商都成为了巨富,可见识人辨人,判断力是一个成功商人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