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年多的俄乌冲突,双方的攻防形势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去年俄罗斯撤离至第聂伯河右岸起,俄罗斯事实上已经转为防守,其首要目标是“捍卫”新占领的乌克兰四个地区的领土。
对普京来说,只要能够稳住这些“战果”,他就能在国内找到支持,这也是他进行谈判的重要基础。而乌克兰方面则决心收复被占领的四个地区——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甚至希望重新夺回已被吞并的克里米亚。只要乌克兰坚持不愿放弃这片土地,战争就将持续,直到其中一方投降。究竟哪一方会先承受不住压力呢?
在这场战争中,俄乌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理论上,损失较小的一方往往胜算更高。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俄军在这场冲突中动员了超过41万军人,伤亡人数为1.8万,受伤人数达4.45万。而乌克兰方面则动员了73.4万军人,阵亡15.7万,受伤23.4万。由此计算,俄乌军队的损失比例接近1:10。如果这一数据属实,俄军不应转为防守,撤退至第聂伯河右岸。双方的具体损失情况如何呢?
首先来看乌克兰的情况。去年9月,俄罗斯国防部长曾提到乌军的阵亡和伤员人数分别达到61207和49368。今年初,他再次披露,乌军在今年1月损失不少于6500名军人。如果以1月的损失数据估算自去年9月以来的情况,加上之前的61207人,截至今年2月,乌军的阵亡人数已经突破9万。从其他来源来乌军前线的阵亡人数可能在1万到10万之间,而总伤亡人数早已超过10万,最高可能接近央视所引用的近40万。
再来看俄罗斯。由于战时伤亡数据被视为国家机密,获取相关信息非常困难。根据之前披露的一组数据,到去年9月21日,俄军的阵亡人数为5937人,这一数字显然过于保守。根据英、美、挪威等国的国防或情报机构的公开数据,俄军在乌克兰的伤亡人数可能接近20万。综合估算,俄军的阵亡人数大约在3万到6万之间,总伤亡人数可能接近18万。如果这个数据接近实际情况,那么乌克兰近40万的伤亡数据也并非不可能。
数据分析表明,尽管俄军的损失可能少于乌军,但同样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因此,俄罗斯在去年急需动员30万新兵参战。目前,双方都没有足够的能力彻底击败对方。即使是俄罗斯,在当前的局势中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使用了除了核武器之外的所有可用手段。因此,俄罗斯在现阶段也没有能力结束这场战争,双方只好进入持久战阶段。在持久战中,谁能够坚持得更久,谁就将成为胜者,如同中国的抗日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的塔利班。
在持久战中,俄罗斯并不占优势。因为乌克兰背后有大部分欧洲国家以及日本、韩国、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的支持,武器和物资的供应相对充足。而俄罗斯目前公开支持的国家仅有朝鲜、白俄罗斯和叙利亚等少数小国,数量和国力都较为薄弱,即使支援也微不足道。至今没有国家公开承认向俄罗斯提供武器,这意味着即便有国家在私底下给予支持,数量和种类也相对有限。
经过西方一年的制裁后,俄罗斯的能源经济也遭受了严重损失。虽然中国、印度等国仍在采购或增加对俄罗斯油气的购买,但这一增量无法弥补俄罗斯在欧洲市场的损失。因为中国在购买俄罗斯油气时,也没有放弃中东国家的石油供应。中国不会只依赖某一国的能源,这与其能源进口多元化的策略是相悖的。
因此,即使中国增购俄罗斯的油气,数量也不会太多。来自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输送管道有限,海上运输也并不便捷,因此,即便要大规模增购也并不现实。战争需要充足的财力支持,普京自然明白,经济总量不如中国广东的俄罗斯,若继续与整个西方对抗将是什么结果。苏联在阿富汗战斗了十年却一无所获,反而导致苏联的崩溃,如今俄罗斯的实力远不如苏联,能够支撑多久并不乐观。
既然持久战对俄罗斯不利,普京还有什么筹码继续下去呢?普京最大的底牌是中国。他之所以选择继续消耗,正是期待某个契机——中国收复台湾。近年来,台海局势愈发紧张,预示着两岸统一的时机越来越接近。美国智库和高层预测,中国大陆可能在2026年前后发动统一战争。如果届时战争确实爆发,西方国家不得不分散力量介入台海,援助乌克兰的力度必然大幅下降。这对俄罗斯而言,将是一个翻盘的好机会。
从俄罗斯的视角来继续拖延也可能将中国拉下水。目前中美之间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从经贸脱钩、科技封锁到意识形态对抗,中美实际上已进入新冷战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美对抗只会愈演愈烈,敌意也会愈加加深。在这样的局面下,中国对俄罗斯的需求会更加迫切,以牵制美国的力量,因此也更不可能眼睁睁看着俄罗斯走向失败。
对此,乌克兰方面也很清楚。乌克兰前外交部长认为:“俄罗斯将会试图获得中国的支持以及额外的武器。”如果他除了说服中国与自己并肩作战,俄罗斯别无选择。由于遭受到西方的制裁,俄罗斯的工业制造能力受到重创,如今甚至连武器的生产都成为问题。对此,朝鲜、伊朗、叙利亚等国几乎无法提供太多支持,只有中国能够提供包括技术和武器装备在内的援助。
中国的这些“援助潜力”或许成为影响俄乌战局走向的关键因素。因此,包括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内的众多国家,对中国的态度都非常敏感。尤其是乌克兰,面对中国问题时愈加谨言慎行,明显是由于担心将中国推向俄罗斯一边。
中国会援助俄罗斯吗?或者说,普京能否等到自己期待的机会?首先可以确认的是,中国是否援助俄罗斯,最终取决于这一行为是否符合中国的利益。如果援助俄罗斯的弊大于利,中国自然不会这样做。
援助俄罗斯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量,一个是国家安全,另一个是经济利益。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如果中国决定尽快推进统一计划,未来几年可能面临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直接对抗和冲突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是否有能力独自应对安全威胁?如果没有,中国就需要俄罗斯来分担压力。在这种假设下,中国可能会支持俄罗斯与美国作战,代价则是接受西方的制裁,放弃与西方的所有订单和技术合作。
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如果短期内中美之间没有爆发冲突的危险,或者中国有能力独自应对外部的安全威胁,那么中国就不需要俄罗斯的“支援”,也无需其分担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会更关注经济利益。中国与美国、欧盟及日韩等国家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许多重要的技术和设备也依赖这些国家。
相较之下,中国与俄罗斯的经贸利益微乎其微,直接影响也非常有限。因此,中国没有必要为了支持俄罗斯而主动或提前放弃与西方的经济合作,这显然不符合国家利益至上的基本原则。
总体而言,只要中国能够保障自己的安全,且不依赖其他国家,那么中国就不会为了支持俄罗斯而牺牲与西方市场的关系。即便中国选择支援俄罗斯,也很难做到大规模的支持,中国不可能成为俄罗斯对外战争的兵工厂,更不可能派军队直接参战,这是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