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一个名字承载了一段职业起伏,那Drew Starkey无疑是娱乐圈里那个“想红、差点红、又被困住”的代名词。前脚因为《外滩探秘》积攒了一些人气基础,后脚戏份减少,热度被新人分流;在大银幕《酷儿》这个偏实验性质的项目上,他有投入,有尝试,但市场反馈还是冷冰冰的。“既不够糊,但也谈不上红”,是很多人对他的评价。而最近一则新闻却让他重新进入了舆论的讨论场——品牌YSL(圣罗兰)宣布他成为新的代言人。
这件事乍一看有点“不搭”。Drew Starkey的职业体量,似乎还撑不起如此高奢的时尚资源,可偏偏YSL就给了他这个肩膀。据说,不少粉丝在惊讶之余,开始担心,这是不是又是一次“资源来得快,撑不住也走得快”的尝试。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妨问一问,Drew Starkey,为什么他可以——为什么是在他事业停滞的当下,迎来了这样的代言机会?
其实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先得打开“Drew这几年”的职业标签。我们知道,他的成名契机始于美剧《外滩探秘》。在这部青春冒险题材的爆款网剧中,他演的是个非主角,但却靠着剧集的流量热度,完成了一部分观众基础的“基础施工”。很明显,这是他进入市场视野的第一步。不过,这种流量型项目有一个悖论——它能让你被看到,但也可能瞬间抹掉你的存在感。因为在续集更新的过程中,Drew Starkey的戏份被压缩得越来越少。从高位起跳的期待到浮而不实的现状,不少人目睹他逐渐滑向了资源竞争的夹缝地带。这种“短光速供销结束”的现象,在美剧市场并不少见。
离开了剧场,他投身于电影圈,但很显然,这也不是个轻松的转型。和卢卡·瓜达尼诺合作的艺术片《酷儿》,表面上看,是个同名小说改编的潜力股项目。实际上,它因题材的边缘化和导演的强个人风格,很难打到主流观众的心。Drew Starkey选择了挑战一个艺术之路的小众冒险,但这一冒险却无力推动票房反响和市场认可。某种程度上,他失败了,也因此丢了一次“出圈红”的机会。再往前翻,他也并非没有代表作,例如《Love, Simon》和衍生剧《Love, Victor》。青春LGBTQ题材让他对边缘角色有了一点方向性练习,但它的性质仍归于小众,并未能对他的生涯构成真正爆发点。
说到这,再看YSL为何选他,答案其实变得稍微清晰了些。在流媒体冲刺一片巨星大爆炸的市场上,有些角色刚好处于一个灰色空档:他没有被观众用“过度商业化”疲劳掉,保持了一定的“艺术演员”双重想象,他也没有完全地失去媒体的关注点,为品牌呈现一个挖掘潜力的定位。这几年,高奢品牌代言人招商有些新心思,尤其在某些欧美市场。他们不再强绑现象级巨星(高价维护+新鲜度高耗损),而是倾向于选择气质偏年轻、市场定位有艺术加点的“增长型演员”。Drew Starkey的气质在这里被放大了,它柔和,略边缘,有未来性。但显然,这种气质,也让“代言当下”与“未来生产力”的不匹配感形成了另一层舆论声音。
此处,再创新一个角度去衡量Drew接代言的命运波动,不妨对标下其他案例。例如,《酷儿》的失败与安雅·泰勒-乔伊《最后的夜晚》的市场波动,颇有共通。安雅也曾爆过一段失速期,可有点不同的是,她接下来的网飞项目《后翼弃兵》找到了真正匹配市场和个人的结合点,重新崛起。所以人们对Drew Starkey的另一个疑问是,这次代言算机会,但何时是“从谷底到直线资源反弹的机会”?还有一个在平行比较中更接近的是杨紫。杨紫事业经历某个“非敌非友的黑胶时段”时,通过反接新品牌代言起跳,这使得她完成了市场商业价值的二次定义,但她的定位填充与持续势能落实,来自高度匹配的后续市场内容池。Drew Starkey如果没有下一个点燃热度的主流方向项目,YSL的代言恐怕会像一个“光出质感却耗素燃造能”的孤立窗口。
最后,谈点让观众更贴感的。Drew Starkey其实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作为演员,我能做的只有接受不确定性。这份职业没有线性的回报,我的坚持不会因为失去更少而消失。”这话不是“我得抓住希望的虚仰式”,也不是对未来“非挣扎于大账平常”安慰天兵。娱乐圈的游戏规则不算天天地都合理清晰,仅从市场规律来说,YSL这一框当下看可能“徐缓霸气却耐听沉”。但仍为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