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印记。这场战争中,越南国防部长武元甲战前的“豪言”,与战争实际走向形成了鲜明对比。
武元甲曾自信满满地宣称,中国内部动荡刚结束,不论两国怎么打,越南都不会失败。他的这份自信,源于多方面因素。当时中国国内经历了特殊时期,武元甲认为中国军队实力因内部问题而松懈,且中国不敢冒着得罪越南的风险借道老挝发动奇袭,毕竟老挝境内有越南驻军。此外,越南历经多年战争,有着丰富作战经验,又自恃地理环境优越,山高林密的地形曾让美军深陷泥潭,这些都让武元甲觉得越南有十足底气应对中国。
基于这种盲目自信,越军在战前部署上漏洞百出。越军虽在越北部署了6个步兵师、16个地方团、4个炮兵团共计10万人,但兵力分布极不合理。主要兵力集中在高平、谅山、柑塘等地,且除谅山驻扎王牌第3师外,其他地区守卫部队战斗力参差不齐。更离谱的是,在大战前夕,越军总参谋长文进勇竟临阵脱岗,带领重要人员前往金边庆祝侵柬胜利,完全没把即将到来的战争威胁放在眼里。
反观中国,解放军在边境集结了56万大军,东线广西方向由41军、42军等5个军驻守,西线云南方向则有11军、13军等3个军严阵以待。1979年2月17日凌晨,随着一声令下,解放军的火炮齐发,仅仅30分钟的大规模炮轰,就打得越军晕头转向。随后,工兵部队迅速排除地雷障碍,主力部队如猛虎下山般向越军阵地发起冲锋。短短3个小时,越军一线阵地全线崩溃,通讯系统也近乎瘫痪,根本无法接收河内指令,陷入混乱与恐慌之中。
在战争推进过程中,解放军越战越勇。谅山作为越南首都河内的重要屏障,战略地位极其关键。当解放军于2月27日兵临谅山外围时,越军试图顽抗。文进勇制定了一系列战术,包括重兵守护柑塘、在谅山修筑工事以及向中国境内开火,但这些都未能阻挡解放军的脚步。3月1日上午9时30分,解放军306门火炮对谅山发动猛烈轰击,万余发炮弹倾泻而下,谅山市区瞬间沦为一片废墟,越军王牌第3师也遭受重创,不得不向河内求救。
此时的河内高层,陷入极度恐慌。看着解放军步步紧逼,他们却陷入两难抉择。一方面,二线部队肩负保卫河内的重任,贸然支援前线可能使河内防御空虚;另一方面,解放军强大的战斗力让越军王牌部队心有余悸,不敢轻易增援,生怕重蹈一线部队覆辙。此外,越南还心存侥幸,指望苏联能出手相助,因此选择按兵不动。
这场战争,无情地戳破了越南“第三世界强国”的泡沫。武元甲的盲目自信,导致越军在战略判断和兵力部署上一错再错,最终付出惨重代价。而中国解放军凭借强大实力、坚定决心和出色战术,有力地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的力量 。历史的教训告诫人们,战争决策需保持理性与谨慎,任何盲目自大都可能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