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其实有点绕,但也挺有意思,像是财经剧里突然甩出一沓复杂流水账,让吃瓜群众一脸懵逼:这么多数字、这么眼花缭乱的融资公告,格林美到底在忙啥,是真是假,底子到底有没有水分?
首先,这港股上市消息一出,不少人都在后排举着小板凳,琢磨着格林美葫芦里卖的啥药。
表面上嘛,公司给出的理由很漂亮:要提升全球影响力、增强品牌效应,还得多开几条融资通道,顺便让集团更能抗风浪。
但网友都不是傻子,看发布那前后,公司还特地声明了什么“可持续发展”,多元“融资渠道”,咱心里咯噔一下,这玩意听着还是挺像企业头顶缺钱、想多方集资的节奏。
都说风口上的猪也能飞,这年头企业一边喊着全球化,一边手伸向资本市场,难道不是有啥要补的坑?
这里头最大的问题,还是格林美现在的账有点尴尬。
你说财务健康吧,短期债务居然已经干到一百四十多个亿,货币资金加金融资产凑一块还不够短债的一半,也就五十来亿。
再看长期债务,也近两百亿,哪怕按公司自己的公告,整个集团的现金流压力都大得离谱。
要是真的资金链断了,那后果可不是说笑,用网络热词说就是“现世报逻辑”该踩雷就踩雷。
但让人迷惑的是,公司营收一顿猛涨,2024年到了三百三十多个亿,2025年预计还得往上冲四百来亿,咋着就造不出足够的钱来扛债务呢?
财富流失在哪,财务梁子又怎么积起来的?
这事还得接着扒。
格林美的一大特点,就是业务线显得很牛,说是“城市矿山开采+新能源材料制造”一个都没拉下。
翻译过来也就是玩回收,搞新材料,收旧手机废电池这些资源,然后在高镍动力电池正极材料这块发力,全球市场里头也不是无名小卒。
一边是城市矿山,回收资源玩再制造,像建了个城市里循环产业链,啥稀有金属,钴锂铜钨都能回炉再造。
另一边,新旧联动,用印尼的镍矿做电池材料,还挺有国际范。
从业务上看,其实就是找到了那新能车和储能这两大风口,理论上只要技术和渠道靠谱,未来挺有潜力。
但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的“肉身”却被资本性支出压得喘不过气。
公司扩张挺猛,2020年还只用十几个亿,到了2024年资本支出直接飙到一百一十多个亿,2025年上半年又干了六十多亿。
你要是钱都花得起,人家不服都不行,可关键是营收扩了、利润却跟不上,主业造血始终捉襟见肘,倒仿佛在体验一场大型的资金“饥荒”。
这背后少不了债务扩张的助力。
格林美其实很依赖外部借款,债台高筑也是常态。
财务费用飙得太快,Wind的测算里面,一年下来,利息和手续费能占净利润的一半多。
想象一下,你卖的大量货忙着还银行和券商息钱,实际到手的钱哪有多少?
这不是活生生的“赔本赚吆喝”套路吗?
公司又不得不新一轮卖股、拉战略投资者,还特意在公告里说引进欧美那边的大佬,有的行业分析都在猜是不是国外大厂、材料供应商准备占坑。
要真谈成了,QINGMEI这座东南亚工厂可能真能做一波大动作,顺利打开国际市场、补足现金流。
但话说回来,这类靠战略投资拉外部资金的玩法,也说明现在内部资金实属“憋得慌”,自己生产折腾的利润根本填不平白花的银子。
更怪的还在资产那部分。
行业里常用“资产表健康”这句话,但这里咋回事?
一边是产能利用率高到爆表,95%以上的开工效率,正极材料还挤到了百分之一百多。
另一边,存货和预付款却胀到天际——2025年上半年存货加预付款已经冲到一百六十五个亿,占同期的营收比快接近百分之九十四。
这数据放在中伟股份这样行业顶流公司都不敢这么玩,人家市场占有率第一,存货和预付款水平也没格林美夸张。
但看着格林美的毛利率还略高于同业,15%多,比中伟多出三个点。
怎么着,难道真的通过高产能利用率,把固定成本和折旧压力“埋”在了巨量存货里?
高手都懂,这样会推迟成本结转,短期内利润上去了,但货真实卖没卖出去,公司实际的盈利能力又能持续多久?
这账里还有多少玄学操作,外人还真得挠头。
这点其实行业里也不是新鲜事。
换个角度看,新能源行业周期性波动是常态,前端原材料价格一旦跌着不起来,后端企业库存压力就得集体挤爆动脉。
锂电三元材料,前两年价格一通下跌,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压到四十多、五十左右,整个链条都吃瘪。
格林美不顾外部环境逆势提产、库存堆货,怎么看都像是“两头堵”,一边是原材料端价低,另一边下游市场还在调整,结果一大截资本卡在预付款和存货环节,账面漂漂亮亮,实际流动性却成了大难题。
高预付款又是风险点,有些业内人都琢磨着公司会不会把部分固定资产藏进预付款里,这样短期看那资产负债表“皮肤紧绷”,但长期很可能出现爆雷隐患。
你要说是不是造假,这可不能绝对下结论,最多是“账面猫腻”疑点重重,具体还得看监管到底查不查。
有趣的是,就连公司找的审计机构都换了——原来的亚太,被深圳证监局出示了警示函,查货币资金的那些流程也跑偏了不少。
不光风控没做扎实,连控制测试和函证都被批。
但格林美反手就用中审了,谁都知道行业里出警示函可不是闹着玩的事。
你要说是不是高层有啥主观操控,也只能瞎猜,但确实说明公司在合规性和透明度方面还得加把劲。
行业轮回眼下正赶上转型关键期,新能源材料的全球竞争把谁都折腾得不轻,啥高能量密度、长续航,不就在拉高新材料公司未来成长性?
但有竞争就有压力,市场需求一旦波动,企业大扩产也可能成最先被拍死的那个浪头。
公司想用港股上市拉一波热钱,确实是为了全球化布局、抗风险,但要是资产健康没管住,大水漫灌模式反而更把自己推向不归路。
该圈钱圈钱,该降本降本,各种财技都用出来了,等真到市场考验,还是得用业绩说话。
你说怎么办?
企业本身还不错,技术、业务线像模像样,但在宏观资本洪流里,现金流和债务这两条大脉别断了。
资本性投资不能无限上杠杆,库存和预付款得控制好别甩尾。
至于财务流程、审计合规,企业如果真有点问题赶紧自查,该整改整改。
留给格林美的核心挑战,不光是全球化“锦上添花”,更是能不能护住自己账面和资金安全,别哪天被大浪一拍,尸骨无存。
毕竟所有投资人都不傻,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光靠公告吹出来,得落到实处。
朋友们怎么看这事?要是你手里有钱会投格林美吗?欢迎留言,咱一起分析分析!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