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七个最发达的国家(美英法德日意加)在加拿大开会。聊着聊着,话题又双叒叕绕不开中国了,特别是中国的稀土和矿产。
他们商量来商量去,憋了个大招:要在025年底前,搞一套没有中国参与的稀土和关键矿产供应链体系。
为啥非要绕开中国?说白了,就是觉得太依赖中国,心里发慌。中国在稀土这块太强了,全球将近90%的精炼稀土都来自中国。去年中国对一些关键矿产(像镓、锗、石墨)实施了出口管制,更让这些国家坐不住了,觉得中国把稀土当“武器”用了。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在会上就把这事儿和中国新能源产业(比如电动车、太阳能板)所谓的“产能过剩”绑在一起说,意思是“中国靠政府补贴搞垄断,破坏市场规则”。
他们打算怎么干?
1. 砸钱投资:鼓励银行和大老板们往全球(除了中国)的稀土矿和加工项目里砸钱。
2. 拉拢资源国:美国带头去找印尼、秘鲁这些有矿的国家,想组建一个“去中国化”的矿产朋友圈。
3. 抱团取暖:G7内部互相协调,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听起来挺有决心?但现实很打脸!欧洲企业先顶不住了:中国的出口管制一出来,已经有欧洲工厂因为缺关键材料(比如含稀土的磁铁)停产了!汽车供应商协会都说,再这样下去,更多工厂要停摆。新能源时代,稀土就像工业的“粮食”,没它真不行。
嘴上硬,身体却很诚实:G7在台上喊着要“摆脱中国”,台下呢?德国、匈牙利这些欧洲国家,正偷偷向中国申请稀土出口许可呢!欧盟自己也在审核一个46亿欧元的新能源补贴计划。这算不算“双标”?
远水解不了近渴:欧洲也知道不能光靠求中国,自己也得挖矿建厂。他们建好,黄花菜都凉了?中国的新技术(比如固态电池)可能都用更少的稀土了。
中国稀土强,真是靠补贴和“耍手段”?当然不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怼得明白:补贴谁更多?欧盟自己计划未来十年砸1.44万亿欧元补贴新能源产业,光今年就发了3000多亿,这力度比中国大多了。说中国靠补贴垄断,站不住脚。
“产能过剩”双标玩得溜:中国新能源车只有12%出口,大部分自己消化了。德国、日本车出口比例更高,咋没人说他们“过剩”?明显是针对中国。
稀土管理有章法: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不是突然袭击,是过去十几年环保治理、打击非法开采走私、保障资源安全的政策延续,是为了行业健康发展。
中国的底气在哪?是真本事!
1. 技术过硬:当年欧美国家嫌稀土冶炼污染大、成本高,自己关了厂子。中国科学家埋头苦干,硬是攻克了低污染、高效率的冶炼技术(比如“串级萃取”),把纯度做到了极致(99.9999%!),还能符合环保标准。
这才是核心竞争力。
2. 产业链完整:从挖矿、冶炼、加工到做成最终产品(比如磁铁),中国有完整的一条龙产业链。别人想绕过中国,不是找个矿挖出来就行的,后面精炼提纯、做成材料的环节,中国占了绝对优势(全球近90%的冶炼能力)。
3. 合作有门路:中国不是要“卡死”谁。管制政策出来后,也给不少合规的国际车企发了出口许可。
中国商务部还给守规矩的企业开了“绿色通道”,方便合作。人家是想规范市场,不是要锁门。现在法国、德国的企业也在跟中国公司合作搞稀土绿色技术和建厂,生意照做。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G7想搞“无中化”稀土供应链,决心是表了,钱也打算砸了。但欧洲企业现在就被“卡脖子”,等不起十年后的“自给自足”。
一边在峰会上高喊“摆脱中国”,一边又偷偷向中国申请救命材料,这画面实在有点分裂。说到底,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是几十年技术积累和产业链建设的结果,不是靠补贴硬堆或者“耍手段”得来的。欧美当年因为成本环保放弃了,如今想短时间重建,谈何容易?
G7的计划像一面镜子,照出的不是中国的“威胁”,而是欧美自己面临的困境:既离不开中国的技术和产品,又不甘心依赖,想独立又没那个速成的本事。
这场围绕稀土的博弈,最终考验的是谁能更快适应现实,找到真正的合作与竞争平衡点。
作者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