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东兴回忆:林彪为何急于当国家主席?最终走向不归路
声明:本文根据大量史料文献及亲历者回忆整理而成,在保证重大历史事件准确性的前提下,对某些细节做了文学性表达。
1970年8月,庐山九届二中全会如期召开,表面上这只是一次讨论宪法修改的普通会议。然而谁也没想到,就在这看似平静的会场里,一场惊天动地的政治阴谋正在暗中酝酿。
林彪,这个曾经的「亲密战友」,竟然妄图通过精心策划的「天才论」为自己登上国家主席宝座造势。更令人震惊的是,当阴谋败露后,他居然不择手段地策划了代号「571工程」的武装政变,甚至企图暗杀毛主席!
从庐山会议的针锋相对,到九一三事件的机毁人亡,这个野心家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不归路的?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政治较量背后,又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内幕?
第一章暗流涌动的前奏
早在1970年的春天,林彪就开始让手下人忙活起来,搞什么《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说白了,就是想重新包装历史,给自己脸上涂金,为以后夺权做铺垫。
到了庐山九届二中全会这个关键节点,林彪这帮人算盘打得精明——想趁着准备四届人大和修宪这个档口,把林彪推上国家主席的位子。
1970年8月18日下午两点整,我跟在毛主席身后上了专列,从杭州直奔江西庐山。这次行程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参加党的九届二中全会。
第二天也就是19号,我们的火车停在了九江。下午时分,大家从火车换到汽车,一路颠簸着上了庐山。接下来的几天里,从19号到21号,毛主席基本上就是在山上看书、休息,为即将到来的会议做准备。
从19号那天开始,我就全身心投入到庐山九届二中全会的筹备当中。8月22日下午两点,毛主席在庐山的三号办公室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到场的有毛主席、林彪、周总理、陈伯达还有康生。我作为工作人员坐在一旁做记录。这次碰头主要就是商定九届二中全会具体怎么开。
按照原来的安排,九届二中全会准备讨论两件大事:一是研究修改要提交四届全国人大的新宪法草案;二是讨论制定下一年的国民经济计划。
会议一开始,毛主席就提出再增加一项内容。
「关于修宪这件事,咱们已经反复讨论了好长时间,宪法委员会也开过第一次会。现在全国上下都在议论宪法修正草案。」毛主席缓缓说道,「宪法修改的草案可以拿出来了。不过我看大家更想听听当前形势的分析。」
林彪、周总理、陈伯达、康生几个人都点头表示同意,都建议让毛主席亲自来分析形势问题。
「你们俩商量商量,把这事安排妥当!」毛主席向周总理和康生交代道。
接着周总理详细汇报了计划方面的进展。他说:「从年初开会讨论计划到现在,成效相当明显。这五个月下来,全国各地的生产水平提升了不少,大家的干劲也比以前足了很多。」
毛主席接过话头:「这次权力下放的措施,虽然我们提出来了,可地方上理解得还不够透彻,交代工作做得不够细致。这次计划会议算是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周总理继续汇报:「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都不错,不光是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工业方面也呈现出好的态势。今年计划执行情况基本符合预期目标,比文革刚开始那两年的状况好多了。」
周总理这话实际上是说,1970年全国国民经济发展基本达到了第三个五年计划制定的目标。
毛泽东分析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随之而来的就是南粮北调、北煤南运这些问题。解放前这种情况也有,只是我们当时不太清楚具体状况。在国民党统治那会儿,我们哪知道煤炭需不需要南运,粮食要不要北调。这些问题当然需要逐步解决。现在南方发现了不少煤矿,北方粮食产量也在稳步增长。」
周总理补充说:「老百姓的生活确实有了很大改善。这种积极变化,主要得益于毛泽东思想的广泛宣传。正因为毛泽东思想深入人心,先进的生产方法和好的经验才能得到推广。」
康生马上接话:「每当毛主席的思想在哪个地方扎根,那里的各项工作就会蒸蒸日上。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毛主席听了,轻轻摆了摆手,显然不太认同这种说法。
毛主席说:「关键问题是我们要依靠什么样的人。有些人喜欢依靠专家来管理工厂。在工业发展方面,我觉得应该依靠专家、科学家,甚至可以包括外国专家,但除了这些人才之外,工人阶级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毛主席强调,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专业人才的作用,包括外国专家,也不能忽视工人阶级的力量。林彪立即附和:「最重要的是要把全国几亿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都调动起来。」
陈伯达也跟着表态:「我到实地看了看,发现形势确实很好。群众热情很高,干劲十足,连中学生都自发地办起了工厂。」
经济话题讨论结束后,常委们转向政治问题的讨论。周总理提出:「下一步我们还得考虑党代会的问题。」
康生说:「可能有些县市,甚至个别省市,必须得召开党代会了。」
毛主席表示:「党代会不应该只是自下而上地召开,有时候也可以考虑自上而下的方式。」康生也赞同:「两种方式都行。」
周总理分析:「等到明年九大召开两周年的时候,各省市自治区召开党代表大会,我认为条件基本成熟了。」
毛主席询问:「各地整党工作不是早就启动了吗?吐故纳新的进展如何?恐怕效果还不够理想。像蒋南翔这样的干部还是应该继续使用。」
「我说的吐故,指的是那些需要处理的党员干部,他们现在暂时被搁置起来。」(1968年,毛泽东在讨论整党问题时提出了"吐故纳新"的方针。"吐故"是指当时那些被要求"处理"的党员干部,他们被暂时搁置起来。)
毛泽东说:「大家讨论搁置问题比较多,但我看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这种现象,根本还是要抓好教育工作。」
周恩来总理表示:「有些人长期被搁置,我个人觉得,让他们深入基层、和群众一起劳动可能更有益处。」
「今天会议议程已经确定了,就到这里结束。」
第二章风云突变的序幕
8月22日晚上8点,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准时开始。参会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参加九届二中全会的各大区召集人。周总理、陈伯达、康生分别传达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关于九届二中全会议程的讨论结果和具体意见。
周总理在传达过程中,还介绍了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些基本情况。他提到有些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比文革初期有所回落。这时江青插了一句,说农业生产并没有下降。周总理澄清道:我说的是工业。
当周总理讲到解决南粮北调、北煤南运问题时,康生插话说:「想起日本侵华那段时间,我国南北交通一度断绝,那时候我们还不清楚南粮北调、北煤南运的问题是怎么处理的。」然后周总理、陈伯达、康生把常委会讨论的内容都传达完了,我在最后做了一些补充。
1970年8月23日下午3点整,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礼堂正式拉开帷幕。会议正式开始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们在礼堂的小会议室里碰了个头。毛泽东问周恩来总理和康生:「你们俩谁先讲?」话音刚落,林彪就抢着说:「我想先说几句看法。」(毛泽东在8月31日写的《我的一点意见》中,标题里的"一点意见"似乎就是针对林彪这句"说几句看法")
林彪提出要先发言后,周总理和康生回应:「那行,您先来。」林彪准备讲什么内容,其他常委事先基本不知情。在讨论九届二中全会议程的常委会上,林彪并没有提及要发言这回事。毛主席看了看,对林彪说:「那就你们三个人发言。」话还没说完,会议铃声响起,常委们都进入会场,依次在台上就座。毛主席亲自主持会议,周总理宣布了会议议程,林彪开始了他的发言。
林彪开场就说:「昨天下午,主席亲自主持召开了常委会,对这次会议作出了重要指示。这几个月来,主席一直非常关心宪法修订和人大会议的筹备工作。修订宪法的建议和召开人大会议,都是主席亲自提出来的。我认为这样做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时机把握得很好。在国内外形势一片向好的大背景下,召开人大会议和修改宪法,对于巩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的胜利成果,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和反帝反修斗争,以及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
林彪说完这番开场白后,立即切入了他的核心话题:
毛泽东同志是当代最杰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他凭借超凡的智慧、开创精神和全面的眼光,不仅传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更将其推向了全新的境界。……毛泽东同志始终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他是我们党、政府、国家和军队的伟大缔造者。……我们今天取得的辉煌成就,决定性因素毫无疑问是毛主席的英明领导。
林彪接着说:「我对这份宪法草案进行了认真研究,发现其中有一个特别突出的亮点,就是明确确认了毛主席作为伟大领袖、国家元首和最高统帅的地位,以及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国人民指导思想的地位。这一点极其关键,意义重大。……毛主席的领导地位可以说是我们获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这个领导地位,就连国内外那些不是彻底的反革命分子,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事业能否取得进步,是前进还是后退,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一切都取决于毛主席在中央的领导地位是否牢固。」
他坚定地表示:「我们说毛主席是天才,我对此深信不疑,至今仍然坚持这个看法。……在这次宪法中,毛主席的领导地位得到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也被确立为指导思想。对我而言,最引人注目、最核心的就是这一点。」
林彪反复阐述他的观点,整整讲了一个半小时。显然,他对此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演讲过程中,讲台上摆着厚厚的讲稿,见证着他的每一个论点。但是他的发言根本没有涉及形势分析或其他新问题。虽然现场掌声不断,但我注意到,坐在台上的毛主席脸色逐渐阴沉下来,明显流露出不悦的神情。
周总理和康生都显得很紧张。陈伯达却听得格外认真。林彪发言结束时,时间已经到了四点半。毛主席对周总理和康生说:「你们接着说。」语气中明显带着不高兴。周总理见状立即说:「计划方面的资料和文件都已经准备好了,我就不多讲了。」康生也表示:「宪法的相关说明已经发给各位了,不用再重复。」随后毛主席宣布会议结束。
当天晚上,周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了政治局委员和各大区召集人会议,部署各组分别就宪法和计划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然而吴法宪在会上提出,林副主席的讲话非常重要,建议大家认真学习,要求重新播放讲话录音。参会人员都表示赞同。
周总理考虑到大家的意见,决定:24日上午组织全体代表听林彪副主席的讲话录音,下午围绕讲话内容开展讨论。
第三章阴谋初露端倪
8月24日早上8点,除了毛主席和林彪之外,所有参会人员都聚集在庐山礼堂,集体收听林彪的讲话录音。这次会议由我主持,周总理、陈伯达、康生等领导都参加了。录音连续播放了两遍,一直持续到11点半才结束。
「既然大家都同意印发,我也没什么意见,就按这个办!」毛主席还特别强调:讲话稿必须经过林彪本人审阅确认后才能发布。
我立即通过电话将毛主席的指示转达给周总理。周总理指示:「你马上去办,先打印出清样,送常委会审阅。」于是我安排王良恩去林彪那里拿讲话稿,但他没能成功,25日再次前往,仍然没能取回。
而在24日上午会议结束后,陈伯达在礼堂门口悄悄递给了我一份材料,嘱咐:「请把这份材料打印五份。」
我问:「这材料是给常委会的吗?」他回答:「对。」我看到,要打印的内容是一些简短的语录。考虑到常委会审阅后可能会传达给政治局委员,我让会议秘书处准备了20份副本。陈伯达要求打印的语录包括:
「这是一部天才的作品。」
在卡·马克思撰写的《路易·波拿巴特政变记》这本书中,弗·恩格斯为德文第三版撰写了序言。这个序言收录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第221页。
列宁赞誉马克思、恩格斯为天才。
1.「在阅读这些评论时,您仿佛在和那位杰出思想家面对面交流。」——《卡·马克思致路·库格曼书信集俄译本序言》,《列宁选集》第一卷,第769页
2.「马克思的卓越才华,在于他完美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提出的各种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二卷,第378页。
3.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首先从中提炼出全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观点,并始终坚定地贯彻这个观点。这个观点就是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
《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与核心组成要素——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第382页》
4.在《预言》一文中,列宁引用了恩格斯对未来世界大战的分析,然后对恩格斯表示由衷钦佩:「这真是天才的预见!」详见《列宁选集》第三卷第593页。
在当代社会,如果没有少数杰出的领袖——他们不是批量出现,而是经过了考验、接受了专业训练和长期教育,并且能够高效协作——任何社会阶层都难以持续进行斗争。《怎么办?》列宁《选集》第一卷第422页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建立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具备超凡才能之外,关键在于他们亲身参与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活动……」——《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264页)
8月24日下午,各小组围绕林彪讲话展开了热烈讨论。陈伯达、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在各自小组中率先表态。他们几乎同时引用了相同的语录,按照事先协调好的统一口径,纷纷煽动情绪。
下午将近三点时,陈伯达来到华北组参与讨论。当他走进会场时,正好有一位同志在发言。主持人立即打断那位同志的发言,请陈伯达先说。
陈伯达说:
我坚决拥护林副主席昨天发表的那次非常精彩、意义深远、语重心长的讲话。林副主席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这次宪法确认了毛主席作为伟大领袖、国家元首和最高统帅的崇高地位,并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国人民指导思想的地位。这一点特别重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个条款的写入经历了很多斗争,可以说这是斗争取得的胜利成果……
现在竟然有人说「毛泽东同志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继承、捍卫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把它提升到全新的阶段」,这种说法实在可笑。……有人利用毛主席的谦逊,企图贬低毛泽东思想的价值。……更有甚者,声称世上没有天才,却把自己当成天才。大家都清楚,恩格斯曾多次称赞马克思为伟大的天才,他的著作也被公认为天才之作。
陈伯达的话音刚落,华北组的会议室内便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安静。我站在门外,透过半开的门缝,清楚地观察着室内每个人的表情变化。有些同志面露疑惑,有些则陷入沉思,更有人已经开始交头接耳。
此时此刻,庐山上的空气仿佛都变得沉重起来。山风呼啸,松涛声声,却掩盖不住会场内暗潮汹涌的紧张氛围。我心中隐隐感到不安——这哪里是在讨论宪法修改,分明是在为某种政治目的造势!
回想起昨日林彪那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讲话,以及今日陈伯达等人的统一行动,我愈发确信这绝非巧合。他们显然是有预谋的,而且配合得严丝合缝。作为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我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
第四章主席洞察先机
当天傍晚时分,我匆忙赶回毛主席的住处。只见主席正独自一人站在窗前,凝望着远山如黛的庐山风景,神情异常严肃。听到我的脚步声,他慢慢转过身来。
「东兴,今天各组的讨论怎么样?」毛主席的语调平静,但我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了某种深深的担忧。
「报告主席,各组都在热烈讨论林副主席的讲话。」我如实汇报,「华北组、中南组、西南组的情况基本类似,都有同志引用了相同的语录材料。」
毛主席点了点头,走到沙发前坐下,示意我也坐下。「你觉得这种现象正常吗?」他直言不讳地问道。
我谨慎地措辞:「主席,我觉得这种高度一致的表态,似乎不像是自然形成的讨论。」
「很好,你观察得很仔细。」毛主席赞许地说,「林彪他们这是在演什么戏,我心里明白得很。天才论、领袖论,这些东西听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是想干什么?」
主席的话让我心中一震。原来他对林彪集团的意图早有察觉!
「主席,那我们该怎么应对?」我忍不住问道。
毛主席沉思片刻:「不着急,让他们继续表演。树大招风,总会有人看不惯的。有些人以为自己很聪明,其实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次日,也就是8月25日上午,我按照毛主席的指示,继续观察各组的讨论情况。令我意外的是,并非所有人都对林彪的讲话表示赞同。
在东北组的会议上,我注意到有几位老同志表现得相当谨慎。当黄永胜激动地赞扬林副主席的「英明讲话」时,坐在角落里的一位军区负责同志只是静静地听着,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
更有意思的是,当讨论进行到「天才论」这个话题时,会场内出现了明显的分歧。支持者固然不少,但质疑的声音也开始出现。
「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实事求是!」一位来自华东的同志勇敢地发言道,「毛主席一向教导我们要谦虚谨慎,这种过度的吹捧是不是有些不当?」
这话一出,会场内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叶群脸色铁青,狠狠地瞪了那位同志一眼。而吴法宪则立即站起来反驳:「这位同志的认识有问题!林副主席的讲话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必须坚决拥护!」
我在门外看得清清楚楚,这种针锋相对的场面让整个会议室的空气都快要凝固了。显然,林彪集团的阴谋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党内还有不少同志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与此同时,周总理的态度也值得关注。在几次小组会议上,他始终保持着谨慎的沉默,既不公开反对,也不积极支持。这种微妙的平衡,体现了一位成熟政治家的智慧。
8月25日下午,一个意想不到的变化悄然发生。我正在整理会议材料时,周总理的秘书急匆匆地找到我。
「东兴同志,总理请你立即到他那里去一趟,有重要事情商量。」
我赶到周总理的住处时,发现康生也在场。两人的神情都异常严肃。
「东兴,情况有些复杂了。」周总理开门见山地说,「刚才我收到一些同志的反映,说对这次会议的方向有不同看法。」
康生补充道:「有人私下议论,说林副主席的讲话偏离了会议的既定议程。这种声音如果传播开来,恐怕会影响会议的团结。」
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总理,您的意思是?」
「我们需要向主席汇报情况,听取他的指示。」周总理的语气透着某种不安,「这种分歧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会议可能很难顺利进行下去。」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我的警卫员小李冲了进来:「汪主任,主席要您立即过去,说有紧急情况!」
我心中一紧,连忙向周总理和康生告辞,快步赶往毛主席的住处。路上,我的脑海中不断翻腾着各种可能性——难道主席已经决定要采取行动了?
当我赶到主席住处时,发现他正在书桌前奋笔疾书。看到我进来,他头也不抬地说:「东兴,我正在写一篇文章,题目叫《我的一点意见》。这次会议的问题必须澄清,不能让某些人继续胡闹下去!」
我的心脏狂跳起来。毛主席要亲自下场了!这意味着什么?
「主席,您需要我做什么?」我恭敬地问道。
「你去通知总理,明天上午召开政治局紧急会议。」主席的语调坚定而有力,「有些账,是时候算一算了!」
夜幕降临,庐山被浓重的云雾笼罩。我站在毛主席住处的阳台上,俯瞰着山下星星点点的灯火,心情异常复杂。
今天发生的一切,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政治斗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林彪集团以为自己策划得天衣无缝,却不知道毛主席早已洞察了他们的真实意图。而党内那些保持清醒头脑的同志们,也在这场看似平静的会议中展现出了应有的政治敏感性。
明天的政治局会议,注定将是一个转折点。我预感到,一场更大的政治风暴即将来临。林彪集团的野心昭然若揭,而毛主席的反击也已经开始。
回想起今天下午主席奋笔疾书的情景,我不禁想起他曾经说过的话:「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这也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
是的,是时候拿起扫帚了。庐山的这场政治较量,远比表面看起来要激烈得多。而我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必须如实记录下这一切,让后人明白真相的来龙去脉。
山风依旧呼啸,松涛依旧阵阵,但庐山上的政治格局,却已在这个不平静的夜晚悄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五章《我的一点意见》震撼全场
8月26日清晨,庐山笼罩在浓重的晨雾之中,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政治风暴。六点钟不到,我就被紧急叫醒——毛主席要我立即将他连夜写就的《我的一点意见》送到印刷室,并在政治局会议前分发给所有常委。
当我接过那几页手稿时,手都有些微微颤抖。主席的字迹依然苍劲有力,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严厉态度让我深深震撼。这篇文章开门见山就指出:「这次庐山会议开得不好,现在又出了新的问题。」
「东兴,你觉得林彪他们会作何反应?」主席一边品着茶,一边若有所思地问我。
我谨慎地回答:「主席,我估计他们会感到意外。毕竟昨天他们还以为一切都在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
「意外?」主席冷笑一声,「他们太小看我了。以为搞几个语录,找几个人造势,就能达到目的?真是白日做梦!」
上午九点,政治局紧急会议在毛主席的住处召开。当我将《我的一点意见》分发给各位常委时,整个会议室的气氛瞬间变得极其凝重。林彪拿到文稿后,脸色刷地变得苍白,手中的茶杯差点掉在地上。
陈伯达更是如遭雷击,整个人僵在椅子上,连翻阅都不敢。只有周总理保持着相对的镇定,认真地阅读着每一个字。
「各位都看完了吧?」毛主席环视一周,语调平静但威严十足,「对于这次会议出现的问题,我想大家都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
林彪颤抖着声音说:「主席,我......我的讲话如果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不是不妥,是根本错误!」主席打断了他的话,「什么天才论?什么领袖论?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东西!马克思从来没有说过什么天才,列宁也没有。倒是你们,把这些帽子往我头上戴,用心何在?」
会议进行到中午时分,形势已经完全明朗。林彪集团精心策划的阴谋彻底败露,他们的真实意图昭然若揭。
我清楚地记得,当毛主席严厉批评「有些人热衷于吹捧别人,实际上是想让别人也吹捧自己」时,陈伯达的脸色变得煞白,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滚落下来。
「这次会议,有人想搞突然袭击,」主席的声音越来越严厉,「以为可以用所谓的'天才论'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但是,这种把戏在我们党内是行不通的!」
叶群试图为林彪辩护:「主席,林副主席的本意是好的,只是表达方式可能......」
「表达方式?」主席冷峻地看着她,「这是表达方式的问题吗?这是路线问题!是要把我们党引向何方的问题!」
会议进行了整整三个小时。当主席宣布会议结束时,林彪几乎是被人扶着离开的。他那副心虚胆怯的模样,与几天前在讲台上的意气风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陈伯达更是狼狈不堪,连正眼看人都不敢。我注意到,他离开时手中那份《我的一点意见》都被汗水浸湿了。
下午的全体会议上,毛主席亲自宣读了《我的一点意见》。当他读到「我的朋友们请注意,不要上号称懂得马克思而实际上根本不懂马克思的人的当」这句话时,全场鸦雀无声。
我环顾四周,看到许多同志都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原来,那些天来困扰大家的疑虑,在主席这篇文章中都得到了明确的答案。
华北组的那位勇于质疑的同志,此时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他在小组讨论中大声说:「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林副主席他们搞的那一套,根本就不是什么理论创新,而是别有用心的政治投机!」
东北组的气氛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些原本保持沉默的老同志们纷纷发言,对林彪集团的行为表示强烈谴责。黄永胜坐在角落里,脸色铁青,再也没有了前几天的嚣张气焰。
更令人欣慰的是,许多原本被蒙蔽的同志也开始觉醒。他们纷纷检讨自己的认识错误,表示坚决拥护毛主席的正确路线。
周总理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深刻分析了这次事件的本质,指出:「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任何时候都不能被花言巧语所迷惑。毛主席的《我的一点意见》,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康生也表态支持主席的决定,并深刻检讨了自己在这次事件中的认识错误。
8月31日,庐山九届二中全会在紧张而严肃的气氛中闭幕。这次本应讨论宪法修改和经济计划的会议,却意外地成为了一场重要的政治斗争。
会议的最后一天,我陪同毛主席再次登上了庐山的最高峰。站在那里俯瞰群山,主席感慨地说:「东兴,这次庐山之行让我们看清了很多人的真面目。有些人平时说得天花乱坠,关键时刻就暴露了他们的真实意图。」
「主席,您早就看穿了他们的把戏?」我忍不住问道。
「哪里是什么把戏!」主席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这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反党活动!他们想利用修改宪法的机会,实现某些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如果不及时制止,后果不堪设想。」
主席的话让我深思。回想起这几天来的种种迹象——林彪精心准备的长篇讲话、陈伯达等人的统一行动、那些相同的语录材料——确实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阴谋。
「不过,这次斗争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主席的语调又变得温和起来,「我们党内还有很多同志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关键时刻能够站出来坚持真理。这说明我们的党是健康的,我们的事业是有希望的。」
下山的路上,我回头望了一眼庐山的群峰。这座千古名山,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无数次重大事件,今天又见证了我们党内一次重要的路线斗争。
历史将会证明,这次庐山会议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粉碎了林彪集团的政治阴谋,更重要的是教育了全党,让大家进一步认清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尖锐性。
多年以后,当我回忆起这段历史时,依然会为毛主席的政治远见和坚定立场而深深敬佩。正是他的及时出手,才避免了一场可能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损害的政治灾难。
第六章风暴前的宁静
庐山会议结束后,我随毛主席返回北京。列车在夜色中穿行,车厢内一片寂静,但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透过车窗,看着飞速后退的山川河流,我知道一场更大的政治风暴即将席卷而来。
回到北京的第二天,我就感受到了中南海内异样的气氛。林彪自庐山返回后,便一直躲在毛家湾的住所里,很少露面。据我了解,他连日来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整个人憔悴了许多。
「林彪现在是什么状态?」毛主席在一次谈话中问我。
「据叶群反映,林副主席身体很不好,情绪也很低落。」我如实汇报。
主席点了点头:「败露了,能不低落吗?不过,我看他们不会善罢甘休的。你要密切关注他们的动向。」
果然,主席的判断是正确的。九月初,我接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情报。林立果频繁与空军的一些人员秘密接触,而且这些接触都避开了正常的组织程序。
更让人警觉的是,林彪集团的一些核心成员开始频繁聚会。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这「四大金刚」几乎天天碰头,而且每次都是在极其隐秘的场所。
「主席,我觉得情况有些不对劲。」我在向毛主席汇报时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他们的这些活动,明显带有某种不正常的色彩。」
「嗯,继续关注。」主席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山雨欲来风满楼!」
九月中旬,一件令所有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我们截获了一份代号为「571工程」的反革命政变纲要!
当我看到这份材料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哪里是什么「工程」,分明是一个推翻党和国家政权的罪恶计划!「571」的谐音就是「武起义」,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在这份纲要中,林立果等人恶毒攻击毛主席,妄图通过武装政变夺取最高权力。他们甚至详细制定了暗杀毛主席的具体方案,其手段之残忍、心肠之歹毒,令人发指!
「这些人已经完全疯了!」我在向毛主席汇报这一重大发现时,声音都有些颤抖,「他们竟然敢……」
「敢什么?敢搞暗杀?」主席异常冷静,「我早就料到他们会狗急跳墙。不过,他们低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也低估了我们党的力量。」
主席站起身来,在房间里踱了几步:「东兴,立即通知总理和康生,我们要采取紧急措施。同时,加强对我的安全保卫工作。」
「是!」我立即行动起来。
那天夜里,中南海内灯火通明。周总理连夜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部署对林彪集团的监控和防范措施。康生也取消了所有外出活动,全力配合这一紧急行动。
我清楚地记得,当周总理看完「571工程」纲要后,这位一向温和的总理罕见地拍了桌子:「简直是丧心病狂!我们绝不能让这些野心家得逞!」
九月十日,毛主席决定进行南巡。表面上这是一次正常的视察活动,但我知道,这其实是主席的一招妙棋——既可以避开林彪集团可能的袭击,又能够深入了解各地对庐山会议的反应。
南巡期间,主席多次与地方负责同志谈话,进一步揭露和批判林彪集团的反党行为。我亲眼看到,那些原本对庐山会议还有些疑虑的同志,在听了主席的详细分析后,都恍然大悟,纷纷表示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正确决定。
然而,就在我们南巡的这段时间里,北京方面的情况却越来越紧张。
九月十一日深夜,我接到了周总理发来的加急电报:「林彪已有异动,请主席务必注意安全!」
看到电报的内容,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连忙将情况报告给毛主席。
「果然如此。」主席看完电报后,神态依然镇定,「看来他们是要铤而走险了。东兴,立即与北京联系,了解具体情况。」
通过与北京方面的紧密联系,我们逐步了解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林立果等人已经开始实施「571工程」的具体步骤,他们企图在主席南巡返回的途中实施暗杀计划!
更令人震惊的是,叶群竟然亲自参与了这个罪恶的阴谋。这个平时在人前装作贤妻良母的女人,骨子里却是一个心狠手辣的政治投机分子!
九月十二日夜里,形势突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接到北京方面的紧急通报:林彪、叶群、林立果等人正在秘密集结,准备出逃!
「什么?出逃?」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千真万确!」电话那头传来周总理紧张的声音,「他们已经赶往山海关机场,企图乘飞机外逃。我已经命令有关部门严密监控,但情况十分紧急!」
我立即将这一重大情况报告给毛主席。主席听后,长时间沉默不语。
「主席,我们是否需要立即返回北京?」我小心翼翼地问道。
「不急。」主席缓缓说道,「既然他们要逃,就让他们逃吧。不过,要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九月十三日凌晨,我们接到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消息:林彪等人乘坐的飞机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坠毁,机上人员全部死亡!
听到这个消息时,我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林彪这个曾经的「亲密战友」,竟然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报应!」主席得知消息后,只说了这两个字,但语气中透露出的复杂情感,让我深深震撼。
第七章正义的胜利
林彪集团的覆灭,在全党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回到北京后,我参与了对这一重大事件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随着调查的深入,林彪集团的累累罪行逐一暴露在阳光之下。「571工程」纲要的全文公布后,全党全国人民都被这个反革命集团的罪恶行径所震惊。
「四大金刚」——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被立即隔离审查。当我看到他们被带走时那副惊慌失措的样子,不禁想起了在庐山会议上他们那副趾高气扬的嘴脸。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陈伯达的下场更是可悲。这个曾经的「理论家」,最终暴露了自己投机分子的真面目。当他被宣布开除党籍时,这个昔日在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的人物,已经变成了一个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最让我感慨的是,在处理林彪集团的过程中,许多原本被蒙蔽的同志都主动站出来,揭发林彪集团的罪行,检讨自己的认识错误。这说明我们党的自我净化能力是强大的,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林彪事件的处理告一段落后,毛主席多次找我谈话,深刻分析这一事件的历史教训。
「东兴,这次林彪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主席坐在沙发上,神情凝重,「一个人如果把个人野心放在党和人民利益之上,最终只能走向自我毁灭。」
「主席,从庐山会议到九一三事件,您是不是早就预料到会有这样的结果?」我忍不住问道。
「预料到?不能这么说。」主席摇了摇头,「但是,从庐山会议上林彪他们的表现,我就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一个人如果连党的基本原则都敢公然违背,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
主席站起身来,走到窗前:「这件事告诉我们,党内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警惕。」
「那么,我们应该从这次事件中吸取什么教训呢?」我继续请教。
「教训很多。」主席转过身来,「首先,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任何个人都不能凌驾于党组织之上。其次,要加强党内监督,防止野心家钻空子。最重要的是,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任何阴谋诡计在人民面前都是纸老虎。」
第八章历史的启示
时光荏苒,多年过去了。每当我回想起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依然会被毛主席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立场所感动。
从庐山会议上林彪集团的初次败露,到「571工程」的疯狂密谋,再到九一三事件的最终覆灭,这一系列事件生动地说明了一个真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阴谋注定要失败。
林彪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最终因为自己的野心和贪欲而走向了毁灭。他的下场警示我们:任何人如果背叛了党,背叛了人民,都不会有好下场。
而毛主席在这场复杂斗争中展现出的远见卓识和坚定立场,更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铭记。正是他的及时出手和正确决策,才避免了党和国家可能遭受的更大损失。
回想起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我深深感到:我们的党是伟大的,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任何妄图破坏这一切的阴谋都必将以失败而告终。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林彪事件虽然给党和国家造成了损失,但它也教育了全党,锻炼了人民,使我们在政治上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庐山会议和九一三事件只是我们党光辉历程中的一个片段。但这个片段却深刻地昭示着一个永恒的真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任何背叛人民的人,最终都会被人民所抛弃,被历史所唾弃。
正义的事业是不可战胜的,人民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这就是林彪事件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最宝贵的历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