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岁,突然发现自己干不动了。
不是体力不支,而是心累了。
年轻时,总想着干出一番事业。现在,只想着KPI能不能过关,考核能不能不垫底。
身边的同事,曾经个个意气风发,如今却悄无声息地“躺平”。为什么?
被“青春饭”打败的中年危机
最近几年,央国企在推“干部年轻化”,35岁、40岁成了晋升的红线。
年轻人一个个被提拔上去,而我们这些“刚过线”的人,成了最合适的“接盘侠”。
资历够老,工作能干,没人可用的时候,总得有人顶上。但就是不能升。
有个同事,陈某,十年前是业务骨干,带过的徒弟如今成了他的上级。
“他讲的PPT,我都能背下来,可他提的要求,我却得点头说学到了。”
他说这话的时候,笑得比哭还难看。
上升无望,责任不减,怎么可能不心灰意冷?
朝九晚九,钝刀割肉
每天上班第一件事,是打开十几个工作群,战战兢兢地确认有没有漏接的任务。
“材料改了五遍,领导一句‘不满意’,明天继续改。上周刚检查完,下周又来一轮。刚开完的会还没消化,又来了三个新会议。“
白天开会、写材料,晚上开会、改材料,回到家,孩子都睡了,自己瘫在沙发上,手机刷两下,就困得睁不开眼。
三十岁的时候,加班到凌晨还能第二天满血复活。四十岁,九点下班都觉得透支。
最可怕的不是加班,而是精神上的内耗: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忙什么。
夹在“收入焦虑”和“职业恐慌”之间
这个年纪,“上有老,下有小”,身上扛着一堆账单。
房贷、车贷、孩子的补习班,老人的医疗费……哪一样都不敢省。
薪水虽然稳定,但总感觉不够用。
想换工作,不敢。出去看看,发现市场不认国企这套,40岁再跳槽,谁愿意接盘?
想辞职,更不敢。体制外的世界,风险太大,孩子学费和房贷不会因为你裸辞就暂停扣款。
就这样,进退两难,焦虑成了常态。
天花板之下,激情早已耗尽
央国企的晋升通道,狭窄得像针眼。
到了40岁,自己心里就清楚,这辈子大概率就是在这个岗位干到退休。
曾经也想过做点改变,结果发现,创新在这里是奢侈品。
想推进点新东西,得先过八层审批,等批下来,黄花菜都凉了。
从“想做成事情”到“不要出事情”,心态的转变,正是环境逼出来的。
被时代浪潮抛在岸上
数字化、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概念天天挂在嘴边,但真要用的时候,发现自己根本跟不上节奏。
长期的专业分工,让我们早已习惯了按部就班,等到发现行业变了,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落伍了。
学?哪有时间学?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回家连书都懒得翻。
于是,等年轻人上来,我们只能靠着经验苟延残喘,心里却越来越慌。
写在最后
中年人,并非天生“佛系”。
他们曾经也有热情,也想大展拳脚,只是被现实一次次浇灭。
“干不动”的表象下,是对职业发展的迷茫,是对家庭责任的焦虑,是对自身价值的怀疑。
与其问“为什么有人干不动了”,不如想想“怎样才能让他们重新动起来”。
如果环境没有变化的可能,那就试着调整自己的步伐,毕竟,路还长,总不能一直停在原地。
关于此事,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