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下旬,基辅,泽连斯基在镜头前抛出一句重话:一套由以色列提供的“爱国者”已经在乌克兰运作一个月,另外两套很快到位。
消息一出,各路消息源开始追问。
以色列国防部不回应,美国也没给确认。
因为这个,外界更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把几个硬点摆清楚。
“爱国者”是美国产的,任何第三方转交都要美国点头。
以色列在2021年就宣布退役本国“爱国者”,转而用“铁穹”“魔杖”“箭”系列。
整套从以色列仓库直接抬出来的可能性不大。
乌克兰为什么还在拼命找“爱国者”。
近期俄军高密度打击能源和指挥节点,基辅、哈尔科夫上空压力又上来了。
乌军现有多套系统,主要来自美国、德国、荷兰、罗马尼亚的拼装和移交。
同样,拦截弹消耗很快,补弹是眼前最大的难题。
俄罗斯怎么表态也不难想。
俄方这些年多次放话:谁把新装备送进乌境内,俄军就打谁的装备。
前几次,乌境内的“爱国者”雷达和发射架确实挨过打。
结果就是,各国在对外口径上越来越谨慎,能不说就不说。
那这回为什么偏偏冒出“以色列”三个字。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间接参与”。
比如提供备件、维护班底、软件更新,或者让一套美方系统经以色列转场。
这样做,既帮了乌克兰,又尽量不把牌摊明。
看以色列这边的算盘,也不复杂。
过去两年,以色列一直克制,不给乌克兰致命装备。
提供的是预警系统、反无人机设备、头盔防弹衣之类。
原因很现实:叙利亚上空要和俄军打招呼,北边还盯着黎巴嫩和伊朗。
以色列对莫斯科也有不满。
俄伊靠得更紧,伊朗的无人机、导弹让北部战线更难受。
因为这个,以色列需要华盛顿的弹药、拦截器、外交撑腰。
它更像是在两头走钢丝,尽量不把话说死。
再说美国这条线。
华盛顿从2024年起,把乌克兰的防空拦截弹摆到全球优先。
这影响了包括以色列在内的交付节奏。
如果以色列在别处“补位”,美国在弹药、融资、外交上“补回”,这是典型的换手。
回到泽连斯基的表述。
他常用公开施压的办法,点名催单,逼盟友加码。
这次把“以色列”说出来,时间卡在美欧讨论新一批防空包的节点上。
同样,也是对乌克兰国内一个交代:天空会更安全。
还能读出他的另一层小心思。
把以色列拴上车,就很难下车。
如果战事拉长,美国更容易被带着继续供弹、供件、供维护。
对乌方来说,这能稳住冬季防空的底线。
但风险也摆在桌面上。
一旦被贴上“直接供乌爱国者”的标签,俄方可能在叙利亚放松对伊朗的限制。
边境摩擦也可能被放大。
结果就是,以色列更倾向于低调处理,做事不多说。
还有一个细节能说明问题。
如果这套系统真“运作一个月”,按以色列的做法,本应继续沉默。
现在是基辅先说,很像是一次舆论试水。
看俄方反应,也看美国会不会出来兜底。
顺带说下美方当前口径。
白宫强调会保住乌克兰的电网和大城市上空,副总统万斯也在访谈里提到推动谈判的必要。
话在那儿,节奏在手里。
爱国者拦截弹的排产和分配,还是美国说了算。
最后落回现场。
夜里,基辅一处林缘的发射车缓缓立起,屏幕上几条轨迹跳出,操作员压紧耳机,拦截弹的尾焰划过天际。
等天亮,到底是谁先出来给这套“爱国者”的来源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