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足球资讯介绍 >

国庆将至,长安街花坛“变装”:从历史回响到时代欢歌

点击次数:88 足球资讯介绍 发布日期:2025-10-09 13:03:34
下午4点整,东单东南角,熟悉的旋律准时响起。“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我和我的祖国》的歌声回荡在长安街边,五六十位市民游客围在“黄河赞歌”花坛前,不约而同地举起手机,有人开始低声跟唱,渐渐汇成一道温暖的声浪。这座被称为“会唱歌的

下午4点整,东单东南角,熟悉的旋律准时响起。“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我和我的祖国》的歌声回荡在长安街边,五六十位市民游客围在“黄河赞歌”花坛前,不约而同地举起手机,有人开始低声跟唱,渐渐汇成一道温暖的声浪。这座被称为“会唱歌的花坛”已经成为九月北京最热门的打卡点之一。

你可曾注意到,同样的地点,在几周前播放的还是完全不同的旋律?八月下旬,这里响起的是《保卫黄河》那激昂的乐章,“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歌声与壶口瀑布造型的花坛共同诠释着抗战历史的壮怀激烈。而如今,呐喊的船夫形象已被载歌载舞的安塞腰鼓所替代,音乐也从历史的呼唤转变为对当下的赞美。

这种变化不仅仅发生在东单东南角。漫步长安街沿线,你会发现十组立体花坛都在九月完成了“国庆皮肤”的转换。东单东北角,原本名为“中流砥柱”的花坛展现了延安宝塔山、南泥湾开荒等历史场景,如今主题已转换为“光辉历程”,主景虽然保留了延安宝塔山,但南泥湾、军民开荒等小景不见了,变成了老师带着孩子们在田间研学的现代教育场景。这种从历史到当下的叙事转变,是如何在不动主景的情况下,通过细节调整实现主题切换的?

长安街花坛的“变装术”不仅仅体现在主题元素的更换上。你有没有想过,这些花坛如何保持近一个多月持续盛开的状态?北京市花木有限公司的员工透露,他们在9月17日开始了植物更换工作,用了三天时间将部分长势稍差的植物更新,确保国庆期间呈现最佳景观效果。这种精细化的维护背后,是园林工人对每一株植物的精心呵护。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些花坛所采用的科技元素。“众志成城”花坛中,卢沟桥上的狮子运用了3D打印与植绒工艺;“科技强国”花坛中的雪龙2号破冰船和机器人,则应用了玻璃钢工艺和3D建模打印技术。而硬质地面花坛采用的“水立方”灌溉毯,是一种高蓄水性多孔材料,能通过底部虹吸实现根区灌溉,既节水又减少病害。这些技术的应用让我们思考:传统园林艺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已经达到了什么程度?

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这些花坛能够如此精致多变?答案部分来自于植物的多样性。此次主题花坛共应用新优品种和乡土植物百余种,其中40种是首次亮相。金姬小蜡、黄金柳、非洲凌霄等色彩丰富、株型自然高大的灌木新品种被用于营造宝塔山等自然山体景观。而最令人惊喜的是,花坛中竟然出现了农作物——谷子、甘蔗、枣树是首次应用在长安街花坛中。

“中流砥柱”花坛使用谷子来还原南泥湾开荒时期的生产场景,“黄河赞歌”花坛种植了大片高粱,呼应《保卫黄河》歌词中“河东河北高粱熟了”的画面。这种将农作物用于城市景观的做法,是不是打破了我们对传统花坛的认知?

随着主题从抗战胜利纪念向国庆庆祝过渡,花坛的功能是否也在发生微妙变化?八月,花坛更多是历史的讲述者,通过“众志成城”、“薪火相传”等主题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而九月以后,花坛更像是一个共享的庆祝空间,吸引着全家出行的市民扶老携幼前来打卡留念。

一位家住海淀区的陈女士表示:“每年国庆节前长安街的花坛都很好看,打卡这些花坛已经成了我们家的习惯。”这种从教育功能向节日共享空间的转变,是如何影响市民与花坛的互动方式的?

西单西北角的“乡村振兴”花坛前,不少游客正在合影。这座以喜庆丰收的花园式新农村幸福生活为场景的花坛,不仅有大片甘蔗,还有新品种辣椒、生菜、番茄等观赏蔬菜,展示了农旅融合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果树、农田主题中多彩的“高颜值”花朵吸引了不少人驻足。与东单路口侧重历史主题的花坛不同,西单路口的四组花坛更多展现的是祖国繁荣、人民幸福的当下场景,这种东西走向的主题分布是否暗含着某种从历史到现在的叙事逻辑?

傍晚时分,天色渐暗,花坛的灯光次第亮起,为这些立体景观增添了另一重魅力。东单路口,一位在附近大厦工作的保安小伙子趁交班间歇来打卡花坛,他告诉记者:“我把视频传给老家的亲人,让他们也看看这么漂亮的花坛。”这些花坛不仅成为市民的共享空间,也成为了连接北京与远方的情感纽带。

随着国庆的临近,长安街上的十组花坛已经完成了它们的“变身”。从抗战历史到国庆盛典,同样的空间,不同的表达,这些花坛如何在不进行大规模变动的情况下,通过细节调整实现主题的平滑过渡?或许下次你经过长安街时,可以驻足细观,看看能否发现更多这样的设计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