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万赔偿、37亿市值蒸发、4109桌顾客十倍补偿、932家门店全线自查……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都源于两名未成年人在火锅里的一泡尿[晕]
2025年2月24日凌晨,上海外滩海底捞门店的包间里,两名17岁少年在酒足饭饱后,竟站上餐桌向沸腾的火锅汤底小便,同伴则嬉笑着记录下这荒唐一幕。
这段视频在3月6日被上传网络后,如野火般蔓延,单日微博阅读量突破9805万次,引爆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集体恐慌。
最终,法院判决唐某及其父母,吴某及其父母在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的情况下,分别在指定报刊上向四川某餐饮公司、上海某餐饮公司赔礼道歉;唐某父母、吴某父母赔偿上海某餐饮公司餐具损耗费和清洗消毒费13万元,赔偿四川某餐饮公司、上海某餐饮公司经营损失和商誉损失200万元及维权开支7万元,共计220万元(唐某、吴某有个人财产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唐某父母、吴某父母赔偿)。
大家不知道的是,这220万赔偿单里,其实藏着比尿更扎心的账。
先说那4109桌客人。出事第二天海底捞就发了狠:当天在店吃饭的,不管有没有吃到“加料”火锅,通通全额退款,再十倍赔偿。有人晒出账单:286元的火锅,退了2860元。光是这笔钱,按每桌平均消费300算,4109桌就是123万,十倍赔偿就是1230万——这还没算上销毁全部餐具的13万,和店里停业消毒三天的损失。法院判的220万?连零头都不够。
“那为啥不多判点?”隔壁开小饭馆的老王拍着大腿骂。懂行的律师却说:“200万商誉损失已经是破天荒了。你以为法院瞎判?人家算着呢:海底捞去年光广告费就花了12亿,这200万顶多算给品牌擦屁股的湿巾钱。”
那么,谁在为“熊孩子”买单?
法院判决书里有句话挺耐人寻味:“17岁已具备完全认知能力”。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别拿“还是孩子”当挡箭牌。
俩小子的爹妈出庭时哭天抢地:“娃不懂事,我们砸锅卖铁也赔不起啊!”可判决书里早写死了:先从娃自己的压岁钱、零花钱里扣,不够的爹妈补。有人扒出唐某的朋友圈,上个月刚晒过最新款球鞋,吴某游戏账号里还有好几千的皮肤——这些现在都得变现赔钱。
“以前谁家孩子调皮捣蛋,道个歉就完了。”小区门口修鞋的老李抽着烟说,“现在可不一样,去年隔壁楼小张家的娃划了豪车,法院照样判家长赔18万,说是‘监护人连带责任’。” 这话不假,翻《民法典》看看,1188条明明白白写着:“未成年人造成他人损害,监护人要担责”。只是以前没人较真,直到这锅火锅把“未成年人犯罪成本”煮成了全城热议的硬菜。
前几天路过海底捞,看见门口贴了张新告示:“包间全程监控,实时上传云端”。老板们私下说,现在餐饮圈都在学:装监控、签“文明用餐承诺书”,甚至有连锁店开始收“餐具押金”——怕的就是再出个“火锅小便”式的幺蛾子。
可这220万到底买了个啥?对俩少年来说,可能是人生第一笔“负资产”;对家长来说,是半辈子攒下的养老钱;对海底捞来说,是品牌墙上一道擦不掉的疤。
对于做家长的人而言,这件事值得深思:
父母总以为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便是爱,却忘了教他们何为敬畏。那两个17岁少年脚上穿着限量版球鞋,手中拿着最新款手机,他们的父母或许在菜市场起早贪黑,只为给孩子提供"不比别人差"的物质生活。
然而挣得再多又有什么用?有多少父母有220万可以给子女去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