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特朗普在白宫会晤欧洲领导人后,白宫发布的两张照片引爆了欧洲的不满。照片中,特朗普高坐老板椅,而德法意等领导人却挤在小板凳上,宛如学生听训。这种刻意营造的视觉符号,不仅被欧洲媒体形容为“羞辱”,更撕开了欧美关系的裂痕。俄乌战争让欧洲丧失独立性,如今在白宫的座位安排上彻底暴露:欧洲不是同盟,而是附庸。愤怒背后,是欧洲地位下滑的深层焦虑。
特朗普的两张照片,几乎把整个欧洲的外交颜面撕得粉碎。白宫官方账号配的标题叫“以实力寻求和平”,但真正传递出去的画面,却是一幅“美国居高临下、欧洲卑微从属”的视觉大片。对比2018年G7峰会上默克尔、马克龙曾围着特朗普据理力争的那张经典照,这一次角色彻底翻转:曾经的“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如今变成了“六大门派受辱光明顶”。差距之大,堪称外交史上的一记耳光。
看画面就能明白一切。特朗普坐在皮靠背的老板椅上,稳稳当当,就差点一支雪茄。而德法意等欧洲领导人,以及泽连斯基、北约秘书长,全部缩在小板凳上,围成半圈,像小学生听训。尤其是芬兰总统还在本子上认真做笔记,这一幕直接给欧洲媒体带来了爆炸性解读:不是会谈,是训话;不是盟友,是属下。
欧洲的愤怒可以理解。他们原本是想集体到访白宫,展示“援乌阵营”的团结姿态,顺便给特朗普施压,逼他延续对俄的强硬路线。但结果呢?白宫用座位和摄影机角度,把他们的雄心直接拍成了“集体随从”。这不是偶然,这是设计。白宫要传递的信息很清楚:美国是老板,欧洲只是听差。
更刺痛欧洲人的是,这一幕恰恰印证了他们内心最不愿承认的事实——欧洲地位在下降。在俄乌战争这三年里,欧洲早已把战略自主丢得干干净净。北溪二号管道被炸,他们一句硬话都不敢说,调查不了了之;廉价俄气没了,乖乖买美国高价液化气;军事上,欧洲还在依赖美军保护;外交上,跟着华盛顿的节奏亦步亦趋。等到白宫一张照片扇在脸上,他们才意识到,这种依附关系早就让他们失去了最起码的尊重。
欧洲媒体的反应极其激烈。德国《明镜》周刊直言这是“对欧洲的羞辱”;法国《世界报》则说,这张照片撕碎了欧美七年来维持的“权力平衡假象”。的确,过去欧美关系还可以包装成“伙伴”“盟友”,但如今连表象都不要了。特朗普坐在C位,欧洲领袖挤在边上,这就是现实的权力剧本:美国主导,欧洲陪跑。
关键矛盾在于,欧洲自视为“世界一极”,但现实却是能源靠美国、军事靠美国、外交还要看美国脸色。尤其在俄乌问题上,欧洲领导人想要“先停火后谈判”,结果特朗普根本不理,坚持“直接达成和平协议”。一旦美欧对乌政策出现裂痕,欧洲就更显尴尬。偏偏在这种背景下,白宫用照片把这种“边缘化”公开化、符号化,等于当众揭穿了欧洲的虚弱。
欧洲的愤怒不是因为照片,而是因为照片让他们照见了自己最害怕看到的镜子。一个丧失独立外交的大陆,只能被塑造成美国的附庸。俄乌战争爆发以来,欧洲成了华盛顿的制裁工具箱,结果反而自己经济受伤最深。德国失去了工业能源优势,法国对内外政策进退失据,意大利疲于应对难民与债务。欧洲人愈发焦虑:他们不是在和俄罗斯作战,而是在替美国买单。
如果说2018年欧洲人还能拍桌子、围着特朗普讨价还价,那么2025年的这场会晤,就是赤裸裸的地位逆转。特朗普不但没有被欧洲施压,反而把他们摆成了听差队列。这不是巧合,这是他一贯的政治表演手法——用视觉和符号制造叙事,用一张照片讲清楚谁是主导,谁是附庸。
这种羞辱感,未来只会更强烈。因为欧洲根本没有“脱美”的底气。军事实力远不足以独立防御,经济上又过度依赖美国市场与技术。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北溪二号:欧洲想调查,结果不了了之,连说句真话的勇气都没有。既然如此,被人安排小板凳,确实再合理不过。
所以,这场外交风波不是小插曲,而是地缘政治的写照。美国不再遮掩对欧洲的居高临下,而欧洲也越来越难以维持大国的体面。未来的关键变量在于:欧洲能否真正启动“战略自主”。如果继续依赖美国,就只能在外交舞台上充当背景板;如果敢于走独立路线,就要在防务、能源、经济上重建自主能力。但问题是,谁来牵头?德国现在自身经济疲软,法国则政治撕裂,其他国家更难担当大任。欧洲的分裂与无力,正是美国的底气所在。
这不是特朗普羞辱欧洲,而是欧洲自己丢掉了尊严。一个习惯了依赖的大陆,最终只能接受被摆布的命运。白宫这两张照片,不过是把现实放大,直白到刺痛。欧洲人当然可以愤怒,但愤怒解决不了问题。真正的答案,只在他们自己手里:要么继续听训,要么真正独立。可从目前的局势来看,欧洲似乎更可能选择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