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边是银行里160万亿的存款,一边是投资者望穿秋水的A股市场,钱到底会不会“搬家”?2025年一季度的数据再度点燃了关于资金流向的大讨论。居民的钱袋子真的能撑起A股新牛市吗?背后的逻辑值得深挖。
正文
聊到资金“搬家”,不少人就联想到过去那几次热闹非凡的行情。可回头看,这些故事里藏着不少被忽略的小细节,也有许多表面现象下没被说透的问题。
先从眼下说起。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居民现金和存款余额已经飙到160万亿元,相当于全年GDP的1.2倍。这么大一笔钱,如果哪怕只有零头进了A股,想不火都难。但现实真有这么简单吗?看看海外美元资金流动——虽然今年以来美元指数跌超10%,美债风险加剧,可外资还是持续净流出A股,把更多精力放在港股上抢定价权。这说明光靠宏观环境变化,还远远不够吸引增量资金入场。
咱们再翻翻老黄历。1996-1997年的那波行情,是典型的“存款搬家”带来的盛宴。当时经济基本面其实并不好,但国家喊话要发展资本市场,各种政策组合拳齐发,比如降低交易费率、地方上市公司扶持等,让市场短时间内出现赚钱效应。一时间,不少储户把钱从银行挪到了股票账户里。这波热潮持续16个月,上证指数涨幅高达170%。但别忘了,那时候通胀高企,“保值补贴率”取消后,银行储蓄吸引力大减,人们才想着换个赛道试试水。而且,这类增量往往像热钱,说来就来,说走也快,并没有形成长期支撑。
日本经验更值得玩味。从90年代末开始,日本进入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时代,但绝大多数日本家庭依然死守着自己的储蓄账户,对风险资产敬而远之。为什么?其一,日本社会老龄化严重,大爷大妈最关心本金安全;其二,多年通缩让大家觉得物价还会跌,手里的现金反倒越来越值钱。此外,在2014年前,日本缺乏类似NISA这样的税收优惠投资工具,再加上企业分红吝啬、股票收益不给力,自然没人愿意冒险把养老本投进去了。有意思的是,不少主妇选择用部分闲置资金去做外汇保证金交易(FX),追逐利差收益——这就是著名的“渡边太太”。2007-2008年金融危机前,她们在东京外汇市场上的交易占比高达三四成,可见只要产品设计合适,有需求的人总能找到出口,但未必首选本国股票市场。
这里就涉及一个常见误区:很多人以为,只要降息或刺激政策出台,大批存款自然会涌向资本市场,其实未必如此。如果没有稳定且可预期的赚钱效应,没有税收等配套支持,再多的钱也宁愿趴在账上睡觉,更别提当前国内理财产品、保险和公募基金等替代渠道花样繁多,每一种都能分走一杯羹。因此,把全部希望寄托于所谓“大水漫灌”,既不现实,也容易忽视结构性机会和潜在风险。
具体来看,目前影响居民资产配置决策主要有三点:
1. 预期收益与安全感博弈
中老年群体更重视本金安全,即便低利率环境下,也倾向选择稳健型理财或国债,而不是直接冲进二级市场搏杀。
2. 税收激励与制度创新滞后
对比国外成熟经验,我国目前针对个人长期持有权益类资产尚无显著税优措施。如果未来能够借鉴NISA模式,引导长线投资,有望改善结构性矛盾。
3. 金融产品丰富化分流作用明显
随着公募REITs、养老目标基金等新兴品种不断推出,“蛋糕”切得越来越细,每项创新都可能成为新的蓄水池,让单一路径论失灵。
产业链延伸方面,从券商研报来看,中信证券认为未来两年若货币宽松叠加财政发力,将推动部分超额储蓄进入权益类资产;中金公司则强调需警惕外围扰动及居民信心恢复缓慢导致实际效果有限;华泰证券则建议关注受益于消费升级及科技创新板块的新趋势。此外,根据沪深交易所最新公告,截至6月28日,今年ETF份额净申购规模